你的位置:首页 【民俗文化】古法黎布——黎族树皮布

【民俗文化】古法黎布——黎族树皮布

发布时间:2025-04-18 17:21:42 浏览次数:30620

时代发展长河中,树皮布曾是黎族人重要的生活物资。与如今大家熟知的黎族传统棉织工艺品不同,树皮布不是普通布料,它是一种无纺织布,将植物的树皮经多项工序加工制成的布料。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

我国古籍中对黎族树皮布有多处记载,如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号曰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元代的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卷三三一《黎洞》有:黎人 “绩木皮为布”;清代,张庆长在《黎歧纪闻》中详细记录“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黎族树皮布,是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智慧。

1744967904513276.png

1744967962862341.png

黎族树皮布服饰


黎族人用勤劳的双手,在刻满时光纹路的树皮上反复敲打着,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线将多块树皮缝制成布匹,用智慧将大自然的馈赠加工成防寒蔽体的衣服。即便在海南岛的黎族先民掌握棉纺织技术之后,树皮布也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先民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黎族树皮布的制作技艺繁复而独特,需历经选材、剥取、脱胶、拍打、晾晒、缝制六道工序。手艺人精选构树或见血封喉树皮,经反复捶打、浸泡,使纤维紧密粘连,再晾晒缝制成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



六步成布


选材:可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种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通常会选择生长5-10年,直径约20厘米的构树或见血封喉树,后者虽含剧毒汁液,但制成的树皮布防虫耐腐。

剥取:剥取时间多选在夏秋时节,天气潮湿,树皮易于剥离。在剥取树皮前,用木槌敲打树干,使树皮蓬松,直至感觉树皮与树干完全分离,再以木刀剥离,将树皮整片脱落而不伤纤维。

脱胶:将剥离下来的树皮浸泡于温水中发酵,去除树胶杂质。

捶打:用石拍或木槌反复捶打,使纤维松散均匀,多次反复捶打后,树胶脱落,显出柔软、洁净的树皮纤维。

晾晒:自然晒干后,树皮布呈现天然的米白色,质地如粗麻布。

缝制:根据需求剪裁树皮布,用麻线缝合制成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

1744968032203001.png

树皮的来源之一:见血封喉树


树皮布质朴原始,触感粗中有细,色泽以天然米白为主,偶有红褐镶边,呈现原始素雅之美。其透气防潮的特性,使其成为热带气候下的理想衣料。原始质朴的黎族树皮衣,它不仅是遮体御寒的衣物,更是交织着黎族文明密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树皮布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离去,掌握制作树皮布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树皮布不仅是黎族先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树皮布技艺因其蕴含的历史意义,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在2006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保亭等地全力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学习展示的平台,培养非遗人才、构建非遗人才队伍。相信在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黎族树皮布会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图片来源:南海网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关闭本页
上一篇:“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重要法宝——琼崖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与启示[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