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溟海岛千年的斗转星移,多少城池倾圮又重建,多少楼台被风雨剥蚀继而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魂兮归来,如果这些亭台楼阁可以言语,它们将倾诉出怎样的故事?藉由镌刻在岁月中的华美诗章,我们得以和千年来的名相、文豪、大儒及其他诸先贤邂逅。
海口市五公祠内的李德裕雕像。资料图片
琼人以五公祠追悼纪念唐宋时期被贬渡琼的五位贤臣,李德裕位列五公之首。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他是个了不起的“官二代”,幼有壮志,苦心力学,然而不喜科试,后以门荫入仕,补任校书郎。文宗、武宗朝两度为相。主政期间平回鹘、定藩镇、遏宦官、整吏治,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因功拜太尉、封卫国公。后宣宗即位,忌惮李德裕位高权重,五次迭贬为崖州司户。
望阙亭:故乡有多远
琼北南渡江蜿蜒向海,离古崖州治所不远的颜村孤独地伫立着一座江亭,65岁的李德裕被贬于此后常独自登亭北望。据民国《琼山县志·金石志》记载,大约同治年间,村人在田野耕种,得到一块石碑,冲洗掉沙石泥土,竟然是李德裕《望阙亭》诗的石刻,破土而出的碑碣不知是唐时旧物还是后人摹刻,而其精神风骨犹为世人所珍视。其诗云:
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用半年程。
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郡城。
故乡有多远?就算鹏鸟展翅,这崖州距离帝京也有半年的行程。崖州郡城东南有琼山,东北有龙发、顺村等岭,北有灵山、潭龙岭,西北有永发、雷虎等岭,正南有乌盖岭。极目远眺,即便有千里目又如何?就算目光可以穿越海峡,这百匝千回的群山也来阻拦归去的脚步,望眼欲穿不过是一片海天茫茫。北返无望,想到今生必老死于这蛮荒之地,他泫然而泣。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德裕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为相,曾辅佐武宗实现“会昌中兴”,君臣互相砥砺,一时传为美谈。武宗薨逝,宣宗即位。大典完成后,宣宗对左右内侍道:“刚才靠近我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我一眼,都让我紧张得毛发直竖。”宣宗向来忌惮这个权相,对于党争中李氏政敌白敏中、令狐绹等人的构陷照单全收,终将其五贬至崖州充任司户之职。
其实在武宗朝时,李徳裕早就萌生急流勇退之心了。不过武宗对他极为器重,坚决不肯让他退休:“卿欲遂颐养,辞位闲休。今者社稷安谋,系在良平,况虏残孽未殄,西戎国内不安,除寇靖边,藉卿调鼎。”(《全唐文》)边寇祸乱,大唐的社稷靠你呢,你可不能走!
利山亭:引后人无限唏嘘
李德裕并不贪功,在诗中常以隐逸高标之士为榜样。在《利山亭书怀》(一名《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中,他借魏晋时名臣羊祜、谢安等人的事迹来抒发心中之志:
岩石在朱户,风泉当翠楼。
始知岘亭赏,难与清晖留。
余景淡将夕,凝岚轻欲收。
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
“利山亭,在旧崖州城。李德裕尝寓此亭。”(民国《琼山县志·古迹志》)而岘亭,又称岘山亭,是古代襄阳岘山的标志建筑。古来名臣贤相不少,却不知有几人能功成名就又落得圆满。据《晋书·羊祜列传》记载,羊祜(字叔子)坐镇襄阳时,于岘山慨然叹息:“曾经多少贤达之士来此山登高远望,如今却湮灭无闻,真是使人悲伤啊!如果我死后有知,魂魄还会登上这山吧!”随行之人安慰道:“您的高德美行定会随这青山流传后世的。”羊祜生前便名德远播、屡建功勋,身后芳名与青山同在。而对于李德裕来说,眼前风景虽好却不能永驻,黄昏将至,林霭轻敛,一切都要沉入暗夜中了,再伤怀此时境遇,心中怎能不有几分颓唐?这应了俗语所说的那句“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吧!
“东山志”,谓退隐的心愿。东晋名相谢安(320—385)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风雅之士游山玩水。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成就伟业。“赤松游”典故中的赤松子是隐遁出世的上古仙人,洞府道场位于襄阳岘山石室。传说汉代开国功臣张良晚年欲随赤松子云游:“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不恋权位,明哲保身。李德裕也钦羡这前朝谋臣的善始善终吧,他也想早早归隐,可惜造化弄人,自己终了却活成了兔死狗烹的韩信。这怎能不引后人无限唏嘘?
“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
天涯无去雁,船上有回书。
一别五羊外,相思万里余。
开缄更多感,老泪湿霜须。”
一封《寄家书》道尽万里相思;
“大海之中,无人拯恤,
资储荡尽,家事一空。”
(《与姚谏议书》)
写给表弟姚邰的信中他不讳言此时此地捉襟见肘的落魄;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贬崖州司户道中》是他狐死首丘的最后悲鸣。
孤臣万里客天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笔耕不辍,写出政论文集《穷愁志》,自序“消此永日所以解忧”。秋雾毒草、蛮烟瘴气,折磨着人的骸骨,却无法侵蚀这位忠臣位卑不敢忘国忧的秉性。
后人的感慨和抒怀
后人每登临望阙亭,莫不生出许多悲慨。
漭漭鱼龙窟,乾坤剩此亭。
江湖仍恋阙,风雨老沧溟。
万里孤臣泣,九原毅魄灵。
维州余旧恨,慷慨不能平。
(清·冯骥声《望阙亭》)
唐文宗时,李德裕外放为西川节度使(830年),治理有方,边境敬服。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三百余人请求献城归降。宰相牛僧孺不愿见李德裕再立军功,便从中作梗,唆使文宗下旨遣返吐蕃维州降将,造成了吐蕃对悉怛谋部族惨绝人寰的屠杀。此事令李德裕终身抱憾,何以因政见不同就让无辜就戮、忠魂寒心?
莫以南行恨,而忘北望忧。
作亭三径辟,对阙四愁侵。
碧海波光远,丹霄云气深。
何时归凤掖,六事更陈箴。
(清·冯骥声《望阙亭》)
三径,即归隐之地。汉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四愁,即愁思。《四愁》诗最早为汉张衡所作,写连绵不尽的劳思不断。谪居渺远的碧海云深处,何时才能重返朝堂?以李公之雄才,那里才是他施展抱负的天地啊!
清人王廷傅为琼山历代名亭赋诗,结成《名亭古迹十首》(见《琼台耆旧诗集》)。《望阙亭》《利山亭》居首。
孤亭今独上,何处望宸枫。
诗境炎天辟,江湖魏阙通。
千秋留胜迹,万里见孤忠。
高咏先苏唱,珠崖有古风。
(王廷傅《望阙亭》)
宸,北辰所居,指帝王的殿庭。汉代宫庭多植枫树,故称宫殿为“宸枫”。魏阙,古代宫门外两边高耸的楼观,借指朝廷。先苏唱,疑化用苏东坡“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二百多年后,一代文豪苏东坡也被贬海南。四海之内皆是王土,那时方有人放下郁结,道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舒畅。
利山风景异,千古剩孤亭。
泉落岩间冷,云横户外青。
海天愁渺渺,风雨昼冥冥。
太尉吟魂在,高歌愿乞灵。
(王廷傅《利山亭》)
青山、岩泉、孤亭,彼时尚在。这里风景奇异,迥异于繁华帝乡。一代贤相吟咏的诗歌还回荡在海天风雨间,唯独这愁绪与遗恨,仿佛千年冲不散。冤魂不泯,据说李德裕的魂魄曾托梦给政敌令狐绹要求魂归故里。天地有正气,这冤情在他死后终得以平反,其遗骨在大中六年(852年)经恩准归葬洛阳。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作者:张意薇
图源:本文图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