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之名
2月13日,在海南日报上刊登的文章《风风雨雨六十四载》一文提及,《史记》中《封禅书》一章,有“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一句,是我国现存典籍中首次出现“海南 ”一词 。
文章刊发后,有文史专家和热心读者反馈,《史记》中的“海南”并非如今我们所理解的海南岛或海南省。像这样的表述,在多种古籍中曾多次出现,属于地理专有名词的“海南”,多被认为始于东汉年间。到了宋代,其含义渐趋稳定,大都指今天的海南岛。
古籍文献中还有哪些“海南”指的不是今天的海南?“海南”又是什么时候出现,专指这一热带岛屿及其辽阔海域的呢?研究海南历代建置沿革历史多年的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勃为我们逐一解答。
清代康熙《广东舆图》中的《琼州府总图》。 宋爱军 供图
问:《史记·封禅书》“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中提到的“海南”,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海南是一个概念吗?
李勃:“海南”一词古已有之。《辞源》虽有“海南”条目,但释文云:“即旧琼州全岛,一称琼崖”。其实,古籍中的“海南”往往与今海南岛无涉。考先秦古籍有“南海”而无“海南”。汉代文献始有“海南”,但有名词和非名词之分。如《史记·封禅书》:“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所谓“并海南”,其意当指船沿着今渤海向南航行。
又如《后汉书·袁安传》也曾写:“后孙策破会稽,(袁)忠等浮海南投交趾”。这里所谓的“浮海南投交趾”,意为从会稽(今浙江绍兴)海岸上船,由海路向西南投奔交趾(今越南河内市)。可见上述“海南”两字,皆非地理专有名词,可以逗号将其分开,即“并海,南历泰山”;“浮海,南投交趾”。
在汉代以后的史籍里仍常见这类“海南”。如《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越海南征”;《宋书·武帝纪上》:“(卢)循浮海南走”;《北史》卷九五:“婆利国,自交趾浮海南过赤土、丹丹,乃至其国。”《宋史·占城国》:“泛海南去三佛齐五日程。”
西汉“朱庐执刲”银印。海南省博物馆提供
西汉“朱庐执刲”银印。海南省博物馆提供
问:那么“海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地理专有名词的呢?
李勃:属于地理专有名词之“海南”,当始于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毕沅曰:“南海郡在交州,与中国隔海,是在海南也。”秦汉时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大部,所临海疆即今南海。可见刘氏所云之“海南”,当指今南海北部沿岸地区。
三国时期“海南”一词惟见于《三国志·吴书 ·吕岱传》,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刺史吕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资治通鉴》卷七○照录这段文字,元胡三省注:“海南三郡,交趾、九真、日南也。”这三郡均在今越南境内。可见这里的“海南”,当指今越南地区。
三国以后,“海南”一词渐多见于史籍,但其所指地域或含义因时而异:在宋代以前,往往游移不定,或指今越南地区,如《齐民要术》卷十“槟榔”条引《俞益期与韩康伯笺》,《全唐文》卷四○玄宗《赐林邑国王建多达摩书》等;或指今越南中部以南以至南海西南沿岸地区,如《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南史·海南诸国列传》等;或指今海南岛,如《北史·谯国夫人传》《隋书·谯国夫人传》等;或指今广西地区,如梁·任日方《述异记》卷下;或指今岭南地区,如《旧唐书·僖宗纪》广明元年春正月;或指今南海或南海北部沿岸地区,如《旧唐书·王义方传》。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古籍中提到“海南”指的是今天的海南岛?
李勃:到了宋代,其含义渐趋稳定,大都指今海南岛,详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七》,《岭外代答》卷二“海外黎蛮”条,《诸蕃志》卷下“海南”条,《桂海虞衡志·志器》,宋苏轼《海外集·和陶止酒并引》,《宋史》之《苏轼传》和《蛮夷传三》等。但也有指今越南,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六年十月御史中丞张方平言;或指今南海南部和西南部沿岸地区,详见《宋会要辑稿》之《刑法二·禁约》和《宋史·食货志下》等。
宋代以后,以“海南”指称今海南岛的更加普遍,详见《元史·世祖纪》,明马欢《瀛涯胜览》“占城国”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五“海南文木”条等。但自元至清,“海南”一词仍间有指今南海西、南部沿岸地区的。约至民国,始专指今海南岛,如孙中山《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夫以中国之大,仅有台湾及海南二大岛。”民国陈铭枢《海南岛志·沿革》:“海南岛,处广东省极南。国人通称曰海南。”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