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地理范围的标注,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很多流传已久的地名,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发展和地理变迁信息。
时光飞逝,当今天的人们再次走进海南岛上的那些古城、古镇、古村,借助仅有的物质遗存已无法一窥其历史全貌,而地名则以一种静默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这座岛屿的古今之变。
地本无名,人谓有之。
当一地拥有名字,便自此沾染人气,告别蛮荒,与人间生出一份默契。人们为生产生活方便,借助自己的知识为地物、地域命名,地名成为人与外界建立的契约——穿越山河,名以指位;自然滋养,名以风物;寄托愿望,命以嘉名;继往开来,因事名之……
地名寥寥几字,看起来简单,却道出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和寓意,延续了历史文化的血脉,映射着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
海南民族源流众多,多元文化交织融合,让地名更加精彩纷呈。借着大地之名,让我们从这一张张蕴含着丰富地理人文信息的“名片”中,读懂琼岛之美。
名以指位 地因名有辨识度
地名因何诞生?它脱胎于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人们领地意识的一种显现。
认识领地,寻找领地,是动物的本能。比如大草原上的狮子,它们留下气味标识领地,圈定狩猎和居住的范围。味道,便是它们独有的“地名”。
人类也不例外。人们必须知晓和标记环境,划定领地,方能避开风险,安营扎寨。
关于地名的起源和形成,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在著作《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中有过间接论述:“在原始公社时期,人们对于其生活的地区,必须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生活下去。”
侯仁之还提到:“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萌芽,人们逐渐定居下来,这就要求他们对周围环境更加熟悉更加了解。他们不但要知道水泽的分布、地势的起伏等,还必须知道气候的特征,他们不但要能辨别方向,还要能计算路程。”
在这里,侯仁之虽未提及地名,但客观地描述了地名萌芽与产生的过程:当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对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标记,地名便诞生了。
学界认为,受限于早期人类的认知水平,最早出现的一批地名,皆是对地理事物作解释、标记的描述性地名,用以指导人类生活生产。
这样朴素的命名思想,在海南历史上亦有迹可循。据《海南地名文化纪事》一书记载,紫贝是海南三大历史古邑之一,因境内有紫贝岭而得名,其所辖范围大致为今文昌市文城镇。
关于紫贝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上古时期,此地因盛产最具有价值的货币紫贝,将其境内一处山岭命名为紫贝岭,该地县衙又设址于紫贝岭上,因而得名紫贝县,文昌别称“紫贝”由此而来。
该书还提到,2000多年前,西汉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两郡。据说,这两郡之所以被称为珠崖、儋耳,是因为前者“崖岸之边产珍珠”、后者之黎民喜戴贝壳耳饰。
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梯田风景如画。通讯员 张江英
名以风物 追求天人合一
中国人以当地物产给村镇、山川命名的习俗,由来已久。名以风物,反映了国人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
在琼岛,有不少以自然环境和当地动植物为名的地方。例如澄迈县福山镇,初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此地林木茂密,因此被称为“森山”,后来又因“深山有福”的说法而得名“福山”,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福山圩。1958年此地成立福山人民公社,1987年改称福山镇。
以同样逻辑命名的,还有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海南地名文化纪事》一书记载,旧时,此地东边有座大山,其中一侧长满了高大的荔枝树,旁边有一个村子,一条溪流从山上奔流至山脚下。当地人习惯把这条溪流称为水沟,于是便有了荔枝沟这一地名。
翻阅海南地图,这一类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定安白鹿坡、屯昌斩鹿坡和黄猄罗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物产丰富的地方,发展相关产业有天然优势,海南有不少地方以当地的主要产业为村庄命名。
傍海而居,海南人很早就掌握了制盐技能。据刘剑三等人整理的《海南地名志》统计,海南至今保存的以盐命名的村庄达20余个,除了三亚和昌江,几乎所有沿海市县都有“盐村”。
这些“盐村”包括:海口的盐灶村;文昌东阁的盐灶村,文昌东部的盐灶园村,文昌会文镇的盐寮村;琼海的盐寮村;万宁的盐墩村;儋州海头的盐丁村,儋州峨蔓的盐丁村等。
而三亚的渔业村、海口的牛皮铺村、儋州的铁匠村、琼海的炉铁村等也是按照这一逻辑命名。人因业立,人们乐于将所热爱、所投身的事业寄寓于周遭事物。
因事名之 隐藏考古密码
海南岛有不少包含所、亭、都、堡、军、台、营等汉字的地名。此类地名暗示着,这些地方古时曾是驻军之地,可能来源于明朝为巩固统治、保卫边疆而实行的卫所制。
卫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之一。据《海南历史文化(第三卷)》记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卫所兵制。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全国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约5600人为一卫,卫下辖5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百户所下还有总旗、小旗等单位。
卫所大部分军队在各地屯田耕种,称为屯军,少部分驻守操练,称为旗军,定期轮换。明代的卫所制度在保卫领土、巩固边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时至今日,海南仍有不少村镇的名称留下了古时军事移民的痕迹,比如东方的八所、九所、十所,乐东的新营、前营、九所、十所、四所,昌江的军田、军屯,洋浦的三都,陵水的军田、军屯等。
海口火山岩古村三卿村豪贤门。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命以嘉名 “重构”理想世界
中国人对“名”有一种执念,相信有其名必有其实,自古便有“名者,实之宾也”“按实定名,循名责实”“制名以指实”等论述。地名,是人们寄托希望,在文字层面“重构”理想世界的一种方式。
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应劭提出“取其嘉名”,这种命名方式后来被学界总结为“命以嘉名”,通常指用承载着美好愿望、寓意祥瑞的字词命名。
对中国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比龙更具祥瑞寓意。海南先民对龙怀有敬畏、崇拜、喜爱之情,“龙”字在海南地名中频繁出现。
海南有些地方以龙的栖身地命名,如定安龙湖镇、龙河镇,有些地方以龙的形象、行为命名,如海口龙舌坡、万宁龙滚镇、乐东龙沐湾等。这些地名,不仅表达了琼岛先民最朴素的尊崇与信仰,也是中国龙文化的组成部分。
汉字是表意的,地名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沉淀。当人们把美好的字词赋予一个地方,地名便与这片土地一起成为审美的对象。
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人们与天灾、战乱搏斗的抗争史。面对苦难,人们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愈发强烈。
琼岛古今不少地名,带有寄托着人们美好期盼或主政者教化愿景的汉字,如安、定、常、宁、乐、丰等,这也是海南地名的一个重要特色。
据《海南地名文化纪事》记载,从古至今万宁的名称几经变化,从“万安”“万全”到“万宁”,其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县、州、郡、军、州、县、市”这一变化过程,但始终不变的是这些地名包含的万事安顺、百姓康宁的美好寓意。
类似的还有表达“境地安定、黎庶安康”之期盼的定安县、寓意为“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的大丰镇等地名。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海南有一些地方以古代名人、革命英雄的名字命名,以表达对这些杰出人物历史功绩的认可,对他们的才学和品格的肯定。
车行海口白驹大道,致敬琼崖革命先驱冯白驹;漫步国兴大道,感怀发动组织白沙起义的黎族领袖王国兴;行至丘海大道,被称为“海南双璧”的丘濬和海瑞的名士风骨令人动容。
山之名、水之名、镇之名、村之名、路之名、桥之名……一个个小小的地名拼接起来,就是你我脚下的大美海南。探究地名的来源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了解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作者,海南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