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朽,山河不忘。2025年,是海南解放75周年。
在海南岛解放过程中,留下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成为海南省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为此,“琼崖史志”开设《不灭的记忆》系列专栏,全景展示海南红色资源,重现琼崖革命走过的光辉历程。
滨濂村农民协会旧址
滨濂村农民协会旧址位于海口市龙华区滨濂北社区一里44号旁,占地面积为3平方米。
1926年5月1日,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冯白驹和柯嘉予、林平、朱润川、吴清坤等来到滨濂村,同该村的吴维爵在班帅庙一起主持成立了滨濂村农民协会,选举吴学诗为农会主席。
农会积极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开展妇女运动和发动群众创办平民学校等。琼崖党组织将滨濂村农民协会的经验“复制”到儒益、苍东、苍西、周仁、永庄、业里、道客、攀丹等村,在这些村中相继成立了农会。
1927年4月中旬,柯嘉予、吴策勋、陈九亭等回到滨濂村,在柯氏祠堂召开滨濂村党员大会,吸收在本村任教的吴维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总支,吴维朝任党总支书记,负责联络秀英附近15个村的党支部。
滨濂村农民协会是琼崖较早成立的农会之一,滨濂村党支部也是海口市郊较早成立的党支部之一。滨濂村党支部和滨濂村农民协会在大革命时期对海口市郊革命斗争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
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于海口市龙华区滨濂北社区休闲公园内,占地面积80平方米。
滨濂村是海南较早成立中共党支部的村庄之一。大革命时期,滨濂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冯白驹同志早期曾以滨濂村为革命活动据点,滨濂村的柯嘉予同志曾任第一任中共海口市委书记。1924—1930年,滨濂村有40多人参加革命,13人英勇牺牲,滨濂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海南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滨濂人民继承优良革命传统,用勤劳双手艰苦奋斗,不断改善生活。
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滨濂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007年,滨濂村实行“村改居”,分为滨濂南、滨濂北两个社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党支部带领全体居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谋发展,共同打造“居民的社区、群众的乐园、幸福的家园”。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