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海南是什么样?
是成片的椰林,湿润温柔的海风?
是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的老爸茶馆?
是阿婆卖的绿豆汤、文昌鸡排挡
……
那些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藏在街头巷尾之中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记录着海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天我们聊一聊
疍歌
陵水疍家鱼排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舟楫为家,浮生江海
世代以渔为生
千百年来
他们造舟为屋、采珠拾贝
随鱼虾汛期不断迁徙
他们就是疍家人
清代雍正年间
《恩恤广东疍户》中记载疍家人
“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
通省河路,俱有疍船
生齿繁多,不可数计”
疍家人,又称疍民、疍户,是沿海而居的水上居民。据史料记载,疍家人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或沿江地区。在海南的疍家人散居在岛内沿海各市县,其中以三亚、陵水居多。
“疍家”这一称呼的来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清代诗人王世祯有诗云:“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辗转流离于江海之上,四顾茫茫,清冷孤寂。疍家人便以歌传情,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夜间行船唱歌,驱散困意;丰收归来,歌唱欢喜;遇见意中人,以歌传情。
经年累月,海南疍家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疍歌,又称“咸水歌”,是一种以粤语演唱的水上歌谣。
过去渔家人“不谙文字,不记岁年”,唯有以歌代言、以歌自赎、以歌解忧。渔歌多以大海为原材,以唱渔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为内容,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把人和海、船、鱼、虾都拿来唱,从摇篮一直唱到生命的尽头,把一生的喜怒哀乐都唱透。
疍民们唱着疍家歌谣 歌颂幸福生活图片来源:南海网
疍歌的曲体结构为单乐段,以四句为一个乐段,旋律以六声音阶为主,时而出现小跳音和大跳音,有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混合拍子。疍歌的曲调主要有木鱼诗调、白啰调、咕哩美调和叹家姐调四种。
木鱼诗调:是较为古老而罕见的唱调,一般多为老人传唱。代表性曲目为《水仙花·青楼悲曲》。
白啰调:以叙事内容为主,看到什么就唱什么,类似于当下流行歌曲的即兴表演。
咕哩美调:是关于劳动方面的曲调。疍家人在外出务工或者海上捕鱼时,会唱歌助兴以缓解劳累。
叹家姐调:分为生调和丧调。叹家姐调之生调,多在婚庆场合时演唱,歌唱者用轻快悠扬的曲调叮嘱出嫁的女子要与丈夫相亲相爱、尊敬长辈;叹家姐调之丧调,主要用于亲人离世时,用悲伤婉转的情绪哼唱,为逝者送去祝福,表达深深的缅怀之情。
此外,疍歌有独唱、对唱、领唱和齐唱等多种唱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已有的研究显示,疍家人带着疍歌由广东中山、江门(新会)等地散发,东南至福建沿海,西南到广西的北海一带,再往南就沿着雷州半岛,流传至海口、陵水、三亚等地。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郭建民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现今各地传唱的疍歌大体一脉相承,但一些腔调和唱词各具特色,形成了“粤语+X”的模式。”粤语是主体,不同的地方,当地一些方言被融入到疍歌里。比如琼南琼北的疍歌就有差别,分别融入了海南话、黎话的音和词。”郭建民解释说,这种变迁是疍歌的魅力之一,其中具有语言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音乐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价值。
疍歌《望夫归》歌词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疍民以海为家,摇浆飘荡,远离故土,尽管生存维艰,但只要唱起咸水歌,乐观勤劳的疍民就敢与海搏斗,胜天半子,疍歌承载着疍家人的文化记忆。
2009年,疍歌被列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综合
编辑:姜薇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