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原名谢琼香,1913年2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湖山乡茶园村(今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茶园村)。1926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即琼崖中学),并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各项进步活动。1927年2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她毅然返回家乡,担任区妇女解放协会主任一职,并在村祠堂内创办“平民妇女班”宣传革命道理。同年8月,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然而,1927年底,她的家乡不幸被反动派占领,全家人受到通缉。192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前往香港,在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工作。1929年初,她接到新的调任通知,被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在马来亚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32年初回国,先后在福建、江西苏维埃政府工作。
青年时期 谢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在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队伍里,至少有8位海南人的身影:张云逸、周士第、庄田、谢飞、符确坚、云广英、林青、陈铣。而谢飞是唯一的女性,也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三十位女战士之一。
在长征的艰难岁月里,谢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和毅力。她们三十名女红军大多被编在干部休养连,与男同志一样行军打仗,与饥饿、寒冷、疾病作斗争。谢飞的身份是“工作队员”与“政治战士”,主要从事宣传鼓动和筹粮筹款工作,工作职责贯穿于行军的始终,可形象地称之为“走前走后”。在队伍出发的前一天夜晚,了解部队次日将要驻扎的地点,提前踏上征途,率先抵达目的地,负责筹备粮食、聘请民夫等后勤事宜,这便是她们的“走前”任务。有时候到达目的地时,因老乡躲进了山里,寻不到人的踪迹,找不到一粒食物。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顾不得休息,翻山越岭去寻觅躲藏的群众,努力宣传、说动老乡为红军当民夫,待她们领着几个民夫回到宿营地时,天已大亮,队伍早已出发,又得拖着疲惫的双腿去追赶队伍,这便是“走后”。这“走前走后”,每天要比大部队多走一二十里路,一年下来多走的路就相当可观了。此外,还走过许多无法避免的弯路、回头路、冤枉路。因此,她还风趣的说:“别人的长征是二万五千里,我们的长征走了三万五千里。”
新四军时期谢飞(前排右一)与战友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按上级指示,大部队需在三天内从安顺场赶到320里外的泸定桥。时间紧任务重,谢飞却突然病了,高烧持续不退,全身乏力,嘴唇也因高烧而泛起了白泡,头晕目眩,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但她咬紧牙关,拄着拐杖,紧跟队伍。有战友提出让她留在本地老乡家休养,谢飞听到立即回答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跟红军走到底”。等谢飞好不容易走到泸定桥头时,大部队已经过桥,脚下万丈急流,桥身摇摇欲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下去被急流卷走。为了不掉队,谢飞凭着惊人的毅力,屁股坐在红军先遣队临时铺的桥板上,双手紧紧抓住铁索,手脚并用,在风雨中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她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渡过了跨度一百多米的铁索桥。
过了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又是一大难关。面对饥饿和寒冷的考验,谢飞总会在心中默默为自己鼓励,并勇敢的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之中。偶尔的头疼脑热也在情理之中。据她后来回忆,在穿越草地的艰难旅程中,她曾多次高烧不退,身体疼痛难忍,头脑也时常感到昏沉。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轻言放弃。她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保持革命的初心和恒心。正是凭借着这份坚毅不拔的精神,谢飞最终走完了长征的全程。
编辑:姜薇
一审:陈晖
二审: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南省史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