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湳”是一个生僻字,《现代汉语词典》甚至都不录入,但历史上却被海南人广泛用作地名。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如是说:“‘湳’之称,惟琼独有,他处无之。”那么,“湳”字地名真是海南独有吗?海南人用“湳”字作地名,又有何特别的含义呢?
1、古代海南的“湳”字地名
“湳”字地名,在古代海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琼山县西北二里下田村,有第一水桥,名‘湳一’。又一里有第二水桥,名‘湳二’。又三里,水桥名‘湳茂’。其南十六里有湳渭溪。西南六十里有湳天桥。澄迈有湳滚泉。有湳渚上都、湳濛陂、湳坑陂、湳艳温泉。定安有湳白江。儋州有湳滩港、湳滩市。万州有湳陵山、湳陵水。崖州有湳漏岭、湳西岭。‘湳’之称,惟琼独有,他处无之。岂以琼在天下之南,名水多以‘湳’者,其犹曰‘南之水’耶?”
屈大均提到的海南岛上关于“湳”的地名,显然还不够全面。翻看古籍,还能发现更多“湳”字地名,在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撰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就提到海南岛上有湳侯村、湳鼎村、湳油村、湳吕村、湳冻村、湳略布打村、湳张村、湳军村、湳庄村、武湳村、湳经村、湳杂村、湳又村、湳浊村、湳鹿村等以“湳”命名的村落。
北宋历史地理著作《元丰九域志》又有记载:“下临高州西一百二十里三乡,有湳扫水。下乐会州东南一百六里,二乡,有湳秦水。”“下感恩,州西南二百七十九里,二乡。有感劳山、湳崖江。”
明正德《琼台志》还有记载:“湳漏岭,在(崖州)州东五十里,下有湳漏村。”
“湳”字地名主要分布于海南沿海地区。有意思的是,海南岛上通行海南话的万宁与琼山、通行儋州话的儋州、通行临高话的临高、通行多种方言的崖州(今三亚),历史上都能找到带“湳”字的地名。
2、“湳”字地名,为琼独有?
明清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很多与“湳”有关的地名。那么,“湳”字地名,只有海南岛才有吗?
“湳”为何意?《康熙字典》如此解释:“《说文》:西河美稷保东北水。《水经注》: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又地名,《后汉书·西羌传》:先零卑湳,丛皆疆富。”清代《关中胜迹图志》有记载:“湳水,在神木县北套内。” 《大明一统名胜志》也有记载:“南湳在(南昌府)城南,章江之上游也。”《明实录》还有记载:“(贵州境内)复设古州……湳洞、西山、阳洞十四蛮夷长官司。”显然,“湳”字地名并非海南独有,只不过含义有所不同,海南的“湳”字地名,确实是独特的存在。在海南岛上,“湳”有特殊含义。清道光《琼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湳渭溪,在(琼山)县南十六里。有二源,一出县南十五里谢潭,一出县南二十里荫潭,合流十余里,东北入南渡江。水清如渭,土人呼水为湳,故名。”古代海南人称水为“湳”,这是一个土称谓,很多地方得名“湳”,都是因为当地与水有关。古代海南的“湳”地名,普遍存在于沿海地区,或者存在于河流边上,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水有直接的关系。
3、“湳”字地名今何在?
带“湳”字的地名曾普遍存在于海南沿海地区,现在这些地名是否还存在?
成书于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湳陵水,在万宁县西南二里。”湳陵水即今天的太阳河,这是海南岛东南部的一条大河流,但今名已经不用“湳陵水”。
民国《儋县志》有记载:“海头江,导源于黎峒探花岭之麓,长约三百里,经德庆里老市村、那历村、红坎村、新市、湳田村之间。”海头江也就是今天海南岛西部大河流之一的珠碧江,湳田村位于珠碧江入海口处,大约在清末到民国期间,当地遭遇瘟疫,由此村落日渐衰落,而此时又有外地移民迁到湳田村边立村,新村庄日益发展壮大,最终吞并了湳田村,新村庄更加靠近港口,因此得“港”之名,称“南港村”。
道光《琼州府志》有载:“感恩县有湳龙江,一名县门港。两岸皆巨石,深不可测。”据古籍记载,湳龙江即湳崖江,又称为雨龙江、九龙江、感恩水,现在则称“感恩河”,湳龙江、湳崖江之称谓已经成为久远的记忆。
清康熙《澄迈县志》有记载:“澄东自博湳,西至玉抱,七八十里,尽北傅大海。” 博湳是清代时期澄迈县的一个地名,又称为“博湳浦”。时至今日,“博湳浦”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拨南村”,如今是海口秀英区西秀镇的一个村落。
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有这样的记载:“白马井,唐咸通中,命辛、傅、李、赵四将部兵来湳滩。船过海,兵马渴甚。有白马嘶啖,以足跑沙,美泉涌出。”湳滩当地有一处港口,曰“湳滩港”,明万历《琼州府志》有记载:“湳滩港,(在儋州)州治西四十里。”湳滩港如今仍存在,这是位于儋州西北部沿海的一个小渔港。
据古方志记载,明清时期琼山地区不少桥梁都以“湳”来命名,比如湳茂桥、湳桑桥、湳二桥。经历百年风雨,这些桥梁已不复存在,这些地名自然也不再存在。
时至今日,海南岛上仍使用“湳”作地名已经不多,除了湳滩港,儋州地区还有湳源村、湳湶村、湳湖村。曾普遍存在于海南沿海地区的“湳”字地名,大多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当中。
4、“湳”字地名的演变
为何现在海南岛上“湳”字地名已经罕见?有几大原因。
清光绪《崖州志》有这样的记载:“南漏岭,城东五十里。下有南漏村。宋曹泳诗有‘偏宜南漏春朝雨’之句。”此处的南漏岭、南漏村,也即上述正德《琼台志》记载的湳漏岭、湳漏村。后来,人们将“湳”改为“南”,这或是为了书写简单而简化,“湳”简化为“南”,这是“湳”字地名消失不见的一大原因。
▲清康熙《儋州志》的“舆图”将“湳滩港”写成“南滩港”
在儋州湳滩港附近,现在有一个村落被命名为“南滩村”,此村村民也普遍将“湳滩港”写作“南滩港”,清康熙《儋州志》中的“舆图”也将“湳滩港”写成“南滩港”,由“湳”到“南”,这也是简化的结果。在海口秀英区与澄迈老城交界的地方,有一村落名为“拨南村”,在拨南村所在地,历史上曾被命名为“博湳浦”,从“博湳”到“拨南”,这应是谐音加简化的结果。“湳”字地名消失不见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当地名称已经变更,且与“湳”再无关系。明万历《儋州志》有这样的记载:“东坡塘,在州东二里东坡祠前,灌田一百二十亩。旧名湳庆官田。”正如湳崖江、湳龙江后来被改称感恩河一样,人们用“东坡塘”这一名称取代“湳庆官田”,新名换旧称,这些带“湳”字的地名如此就消失不见了。
清光绪《澄迈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湳忽市,在保义都,今废。”如“湳忽市”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海南有很多集市、村落因各种原因而被废弃,这也是如今“湳”字地名消失不见的一大原因。
来源:海南日报丨海南周刊
作者:杨树
编辑:姜薇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