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羊山古井 琼北人文烙印

羊山古井 琼北人文烙印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9-14 18:09:00 浏览次数:2632863

1695010755393612.jpg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本村的四眼井是一座典型的汤勺深井。林涛 摄

1695010778868723.jpg

羊山古井旁往往会配备石槽、石臼等生产生活器具。王益友 摄 

1695010813451833.jpg

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昌茂村古井。林涛 摄

1695010832954161.jpg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的迈宝井。王益友 摄



编者按


海口南部的羊山地区,植被繁茂,水源丰富。然而,虽然那里遍布着众多河流、湖泊和沼泽,也有一汪汪清澈见底的甘泉星罗棋布,但由于土层浅薄、岩石破碎、透水性强,依然令历史上的羊山西南部出现过严重的结构性缺水,是凿井取水解决了羊山先民的生命之源。

如今,自来水已经取代了古井的地位,但羊山独特的井泉文化已成为当地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羊山的水井一般都是露天的,多开凿于明清两代,主要有天然泉井、竖直筒井和汤勺深井三种类型。水井旁常见石盆石槽,底部有排水孔,使用时用布或稻草、树叶堵住即可蓄水,供小孩洗浴,也常用于洗瓜菜、洗衣服或饮牛、饮羊。


汤勺深井最常见


羊山的天然泉井,东北和西南有较大的区别。

东北天然泉井多出于江边的石岩中,如潭谢村的博井、仁三村的道沙井、博让村的仙井、新联的旧沟泉、雷虎的仙井等。这些井泉出水量大,常年不涸,泉水清澈甘甜,可饮可浴,还常见小鱼畅游其间。水满则溢到江河、湖泊或田洋,村民常在泉眼四周稍作修葺,简单地垒些石块即可围拢成井。泉井旁边的湖泽田洋,植被茂盛,鹭鸟翻飞,虫蛙齐鸣。那里的野生菜鲜嫩甘饴,水稻和瓜果也清香无比,水菜花、水蕨等珍稀水生植物随处扎根。那里的鱼虾蟹长得很慢也很小,但肉质却鲜美无比。

西南天然泉井处位于羊山腹地,由地下水喷涌而得,外加降水补给,属山塘井。如道贡村的姐妹井、扬太村的扬太井、龙泉的市井、新民村的营井、龙塘的洋溶潭井等。这些天然的泉井中,有些水浅出水量少,需要用瓢舀到水桶;有些水深量足,人们便用火山石隔开分区,内里的出水口为饮用区,外围的则是洗菜洗衣区域。

竖直筒井是一种人工土井,竖直、筒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均通过井底进水。筒井挖掘至岩层出水后,用火山石垒砌井壁,防止井壁坍塌,也使井水更清洁,安装高约半米的井圈,防止打水时滑落,也防止泥沙及污物渗入水井,保障水质不受污染。此类水井主要集中在南渡江附近土层厚、石砾少、地势低、水位浅的地方,海口府城较为普遍。井口约1.2米宽,井约三四米可见水,如龙塘的朱崖井、永巩井、龙泉井和文彩村井等。此类井井口较小,周边通常加筑一圈围栏,地板硬化,既美观大方,又可防止牲畜随意出入。因井不深,宽度窄,汲水时水桶掉落井中,村民还会直接顺撑着井壁的石缝下井打捞。

民国《琼山县志》记:“永巩井,在县南三十里永巩村。泉清见底,久旱不涸。相传自元末居此,共掘此井,深九仞。”永巩井位于龙塘镇永巩村,据传掘于元代,井口约1.2米,方形,井圈高约0.6米,外围垒石围栏,直径约7米,中铺方石板。围栏上方分置十圆两方、大小不一的石墩,村民说12个石墩为守井石,以佑12个月都有甘泉源源不断。水井入口另有两根石柱,上有镌刻,字迹模糊难辨。

“扬镇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抱元图扬镇坊,泉山麓涌出,井深三尺,澄清见底,大旱不涸。当春月时,流出灌田数百顷,乡人称为养田井。”位于龙塘仁玉瓦窑附近的“扬镇井”是山泉井,井前为田洋,附近有“扬浴井”“扬前井”两口井,相传北宋元祐年间,杜姓渡琼始祖杜仲儒到澄迈任知县,卒后,次子杜凤岐迁居龙塘美隆村,扬镇井即为杜凤岐发现。

汤勺深井是羊山地区最常见的水井,它通常离江河有一定的距离,深度都在10米以上。此类水井上宽下窄,前狭长后宽圆,有长长的台阶通往地下,乍看酷似汤勺。地下的井口处有一平台,井口多为四眼或六眼。汤勺井的开凿难度大,也最考验技术和韧性,它解决了羊山人多年饱受缺水之苦。遵谭镇此类井最多最典型,目前了解到最深的汤勺井是遵谭镇儒冯村的丹发井,井深20多米,176级台阶。代表性的还有龙泉镇的永昌井、永兴的儒本井等。沿着龙泉镇的永昌井石阶螺旋通往地下,愈加昏暗,有滴滴答答的水声及回响,洞内空气潮湿、苔藓遍布、石壁湿滑,井水甘甜润滑却也冰凉彻骨。井底不见光,下井汲水通常要打手电筒,“坐井”也观不到“天”。在井底呆的时间长了,幽深寂静的环境有些瘆人,压抑的心情难以形容。沿台阶上行半程,方始微亮,抬头望天,光线刺眼,复又感受到光明和开阔。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挑水的艰险景象,而各村的开村始祖在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的年代,在羊山地区土层最薄、石砾最多的地方,他们开凿一口深水井的艰难程度。


因井而设市


羊山的很多地方都是因井设市,因井得名,如扬太、市井、洋溶、洋芝、博让等,“扬”“洋”“让”“井”,羊山土话均发音为reng,是“井”的意思。龙泉镇市井村,原有一天然泉井,人们因井而定居周边,晨暮聚井汲水,进而形成集市做买卖,故得“市井”之名。明清时期,有官道从市井村经过,人员往来渐多。但古井出水有限,特别是枯水期无法承受大量的人畜饮用,以致集市规模始终难以扩大。20世纪90年代,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开建,位于项目海口原点枢纽的古井被填埋,古市井自此消失。

三永公路龙桥段,一口澄碧湖水呈现眼前,这是有名的扬太古井,“太”在古汉语中常与“泰”“大”通用,故“扬太”乃“大井”之意。该泉井水绵滑甘冽,口感好,远近取水者络绎不绝,扬太村亦以井为名。扬太井为圆形,直径达10米,井周井底全是黝黑的火山蜂窝石,正前方还竖着三根石条作为井门,开成两口,一进一出,防止汲水时碰撞。扬太井地势较高,却从未干涸。2022年,政府对扬太古井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安装了防护栏,井台也铺上了整齐的石板,三永公路也为其绕道,扬太古井成了海口的一处特色乡村景观。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泉井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水源,有水井的地方就有家园,水井也因此成为故乡的象征。


羊山多名井


民国《琼山县志》等志书记录了20多处羊山名井,实际遗存估计有100处左右。

“潭谢博井,在城南十五里,泉从岩穴涌出,其色甚清。如变而浑,则年将瘟疫,屡验。”“珠崖井,在城南二十里东潭图,近抚训村初建城隍庙旧址,其水香甘,饮之可辟瘴疠。”“丹活井,在遵都图。周围三十步,其形如螺,深十余丈,冬温夏冽,儒逢、曰和、儒盈等村汲之。”“旋涡井,在永兴图凤潭村之下流,溪底大石平敷,石洞开一穴,形圆似井,溪流到此为井。所汲则从上旋转而下,无异旋涡,故名。”“洋良井,在亨裕、大挺、杰兴三图儒鸿、儒良二村交界。其泉清甘,长流不息,虽遇大旱,泉水涌出如常,远近村多来汲之,故名洋良。”“洋溶潭,在县西南三十里抱元图洋溶村地,有三潭四井,西边内为长潭,东边为圆潭,外为鲤鱼潭,泉源自山麓涌出,大旱不涸,灌溉田百余亩。潭中多鱼,居以为利。四井泉味清甘,十余乡汲食。”

又记:“永禄井,在城西南三十余里永都中团坊。元末福建古田陈金满、金盈随其父觉宦琼,卜居于此,兄弟捐赀,各挖一井。金满所挖者在道乐,而此井则为金盈所开,其泉尤旺。井底有一石坑,纵横数丈,系天造地设。岁旱,附近数十村环绕汲之。”另有龙泉镇道聘村的美秀井,石山镇的天成井,永兴镇儒成村的温凉井,遵谭卜创村的养生井等。纵使干旱季节,各村间也没有将水井据为己有,而是与他人共享,正是这汩汩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羊山人。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羊山的每个水井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载:“浮石井,在城南二十里东潭图博让村前,有方石四尺余,四面均平,常浮水面,石上篆迹模糊,可辨者‘月中人’三字。”正德《琼台志》载:“仙井,在县东二十里东潭都岩石中。深一丈许,四时常盈。中有平石,左刻‘贞元二年’,右刻‘熙宁甲寅’数字。有诗。昏蔽。”另据《粤东金石略》载:“仙井,琼山县东潭都石岩下有平石,深及丈。左刻云‘贞元二年……八月丁卯,僧……凿为记……光法名无我。’以下不可辨。右刻‘熙宁甲寅秋九月中休,俞瑊率王宪自、梁叙同游,男……书。’”可见在唐贞元二年(786年)已经有高僧在东潭都活动,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时任琼州知州俞瑊曾到访,元代琼北名僧林无我法师也曾仙游到此。

康熙《琼山县志》有记:“玉龙泉,在县西南五十里。泉出石窦,寒冽,涌如飞珠走玉,大旱不竭,郡中祷雨,必到此请水,名曰龙泉。郑廷鹄诗:‘玉龙回首碧池前,空谷泠泠启大川。石砌初通蘋藻雪,锦题新挂茑萝烟。仙源别是通秦岛,古峙何常问汉年。要识山灵有神应,商霖今日传岩篇。’”

民国《琼山县志》记:“迈宝双井,在城西二十里施茶铺前。明末大旱,众皆远路取水。陈门媪担两小瓮水归至此,有客乘白马,乞水饮马,媪云无柈,客指地之下级窪凹处,拔去其草而倾之,媪如其言。马饮毕,仍以杓上其余水分入两甕,两甕皆盈。媪异之,因挖其地,不数尺,得滥泉焉。佥以仙灵为媪所感,立庙祀之。前人有记。” 迈宝井为圆筒形,直径达4.3米,内嵌四根宽约35厘米、长约3.5米的条石板,整个井口状似一枚铜钱。据村民介绍,古时此井由附近18个村庄共饮,不论多么干旱,水源都非常充足。

“北让井,在城南十八里上那邕图。其井天然生成,泉甘冽。上有神迹,旱祷多应,下流达渭溪,灌田甚广。”此井位于琼山区那央村委会美爱村,曾有文人墨客留下诗文。北让井又称“廉让井”,因有周仁浚的题字“香泉肃净”,故又称“周仁浚井”。周仁浚是周氏渡琼始祖之一,宋代开琼第一人,开宝四年(971年)任首任琼州知府。


禁井如休渔


古时,河塘井泉安全设施欠缺,常有女人和小孩失足溺水,也有一些刚烈的新嫁娘因无法忍受贫穷潦倒的日子,心中的苦楚无人倾诉,而选择以跳江跳湖跳井了断生命的故事。村民以为是水中的鬼魅邪祟招摇蛊惑,吞噬生灵,便在河湖井边盖精卫庙,以此降鬼除妖。有些村子还有湖塘井泉四周填埋石符咒及安放石狗,以加大镇魔驱邪的法力。

除了奉祀龙王、精卫等水神,羊山人还有禁井的习俗。禁井一般是在二月初一,说这是龙王的休息日,不能汲水。有些村子的禁井是从二月初一的午时到初二的午时,时长12个时辰。禁井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争相汲水,蓄满水缸。禁井时,掌事人检查并清理水井中的污秽之物,砍来露兜树叶置于井边作为围篱拦挡,同时敲锣巡村,向村民宣传某时某刻不准到水井汲水。禁井当天,村民也不能动锄挖地犁田,不能在田园劳作,待二月二解禁后方可复耕。村民认为二月二龙抬头,乃吉庆事吉庆日,故是日方始春耕春种,商人也多选这天开张做生意。禁井的习俗今天看来也有其科学之处,可让井水蓄藏沉淀、休养生息,避免过度汲水而枯竭,与“休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来源: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作者:王益友

图源:本文图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关闭本页
上一篇:冯飞向全省高校师生代表讲授思政课时指出 扛起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青年担当[2023-09-09]
下一篇:海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召开[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