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一种民间传统舞蹈——盅盘舞,起源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海南各地,特别是文昌市中部地区、定安县、琼海市、澄迈县、临高县以及东南亚琼籍华侨聚居地等。舞蹈者随手持的瓷盅、瓷盘(碟)、筷子、调羹(匙)相互敲击声响的节奏起舞,因而得名,亦称“打盅盘”。
村民在表演盅盘舞
盅盘舞源远流长,历经六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据史料记录,魏晋以后,中原多故,众多移民纷纷入琼,导致“熏染过化,世变风移”,使海南的文化教育、歌舞娱乐蓬勃兴起。到了元末明初(约公元1368年前后),海南岛北部和东部的居民开始热衷于学习弹奏琴弦、萧笙等乐器,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逐渐演变成了著名的土乐曲《八音》,由唢呐、秦琴、吊胡、喉管、竹萧、鼓、锣、钹等乐器演奏而成。盅盘舞演出时用八音乐曲作为伴奏,盅盘舞的敲击声与八音乐曲曲调完美融合,节奏欢快,旋律动听,使其更具魅力与韵味,故而又称之为“八音舞”。
文昌盅盘舞
文昌市大勇村表演盅盘舞
文昌盅盘舞通常以汉服、唐装为主,融合了现代戏曲部分元素,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生角饰演“新郎”,手执饭箸(筷子)敲击瓷盘(碟);旦角饰演“新娘”,双手各持叠置的瓷盅、调羹(匙),相互敲击,在双方的配合下,伴着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起舞;丑角头戴面具,手持彩扇,边舞边戏逗“新郎”“新娘”,动作诙谐风趣。整个场面热烈欢快,喜气洋洋。
盅盘舞表演的道具——酒盅、汤匙
盅盘轻击,瓷音悠扬,舞者以日常之器,演绎生活之韵,生角的温文尔雅,旦角的柔情似水,丑角的诙谐风趣,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
经过数代传承,文昌盅盘舞在化妆、服饰、舞蹈动作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海南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深受民众喜爱,并在2005年被列入海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文昌各地的冼夫人庙碑刻记录,盅盘舞的表演时间是每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的“闹军坡”期间。“闹军坡”即“军坡节”,在明代就已经存在,是纪念南北朝至隋初岭南俚人的著名领袖——冼夫人的民间传统节日。文昌、琼山一带流传的一首民谣与此相契合:“二月初九军坡期,军鼓咚咚响连天,奏起八音打盅盘,舞狮做戏万人迷。”早期主要在每年的“军坡节”期间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实用型的“贺喜舞”,在节日庆典、喜庆宴会、祝寿庆生、店铺开业、庙会等多种场合中表演,增添欢乐气氛,并一直传承至今。
尤其是每逢元宵佳节,文昌盅盘舞者会随“送灯”队伍游村,到各家各户贺年取乐,活跃在农村各个角落,舞者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欢快起舞,使得喜庆的节日氛围更加热烈,借用舞蹈的形式将美好的祝福和喜悦传递给观众。
文昌盅盘舞承载着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代代文昌盅盘舞传承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将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形式的盅盘舞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把民间舞蹈艺术提炼成舞台表演舞蹈,使得文昌盅盘舞得以走出海南走向更大的舞台,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源:南海网
编辑:林子铃
一审:陈晖
二审: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