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民族乐器繁多
有本地自制的
也有内地传入的
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主要有
唢呐
唢呐俗称为“哒”,是海南八音和戏曲音乐的主奏乐器。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的称大哒,小的称哒仔。
唢呐由木杆、铜芯、气盘、铜碗、唢子等部件组成。
木杆是一支空心木管,大唢呐长约20厘米,上口宽约1.5厘米,自上往下逐渐增大,底口宽约5厘米。小唢呐长宽度稍作减少。管上有8个音孔,其中7个依序排列在前面,另1个(第7孔)则在背后面。每一个音孔有各自的音高。
铜芯是用铜制成,如墨笔帽,两端开口,较粗的一端插入木杆上端口里,铜芯是调音的部件,它插入木杆的深浅可以改变发音的高低。
哨子用芦苇制成,它的一端呈圆筒形,外缠铜线或漆色线,叫哨座,另一端是扁平形,成上下两个哨面,叫哨片,扁平的开口叫哨口。大唢呐口宽一般为1厘米,长度为1.2厘米;小唢呐口一般宽为0.8厘米,长度为1厘米。哨子套在铜芯的上口就可吹奏。
气盘是一个小圆片,用铜或铁制成,也有用塑料制的,中间有一小圆孔套进铜芯,固定在铜芯上,一个铜芯上一般装有两个气盘,但对演奏有作用的只有套在铜芯上边的一个,演奏时可用两唇顶住气盘,使吹奏不容易疲劳。另一个气盘装在铜芯的下边,只起着装饰作用。
铜碗是用铜或铁制成,套在木杆下端的开口处,可扩大音量和调节筒音的音准。
海南常用的大唢呐属中音唢呐,筒音为“F”,小唢呐属高音唢呐,筒音是“A”,各种唢呐的音域都是两个8度多1个2度。唢呐之音抒情甜美,柔如歌声,又能粗犷、雄厚、刚健,不但热烈喧闹少不了它,悲苦哀哭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民间音乐中用途最为广泛。
调弦
调弦亦称“吊弦”,海南八音和戏曲音乐的主奏乐器。
用直径约11厘米的粗竹制琴筒,以薄梧木板蒙面,琴杆用坚质木料制成,杆长约70厘米。竹弓(弧圈形硬弓),牛筋丝弦,定弦“6—3”,只用第一把位演奏。其音色纯厚清和,但属中音乐器,声音不够高亢响亮,不能很好带动其他乐器。
迨20世纪初,艺人对其进行改革,琴筒直径缩小至约9厘米,琴杆长约60厘米,琴弦亦改为钢线弦,定弦比原高8度,音色高亢响亮。
新调弦制成后,原调弦退而次之,仅起“补充”“帮助”的作用,故称“充邦”或“邦弦”。因另一种乐器椰胡亦属中音乐器,充邦逐渐少用,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度废置不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中西混合乐队编制后,废弃椰胡,才又重新使用充邦。
椰胡
椰胡俗称“升古弦”(海南盛产椰子,常用椰壳作水瓢、量米升等装东西的器具,这些器具通称“升古”,故得名)。
用直径约16厘米的椰壳作琴筒,琴面直径约14厘米,用鸡蛋白涂在捆钞纸(即银行捆钞票用纸)上,一张张粘贴而成。后面开花窗发音孔。弦杆用红木制作,高约80厘米,弓长约80厘米,用稍厚的纸卷成筒状作码,用牛筋丝弦。定弦“2—6”或“1—5”,常用音域在八九度间,伴奏有高音低奏、低音高奏的特点。
发音醇厚柔和,故也有“和弦”之称。
萧
箫亦称箫仔,是海南普遍流行的民间乐器。
用直径约1.5厘米,长约25厘米的小竹制作。正面有音孔6个,背面顶端约2.5厘米处,开一约边长0.6厘米的吹孔,底边削成向外倾斜约45度斜面,下端有2个定音孔,起调音和放音作用。
笛塞用高约2.3厘米的圆木制作,底部直径约四分之一处向内倾斜约23度形成梯形吹口,然后装入竹笛并推至吹孔,以调出筒音的最佳效果为准。
竖吹发声,音色柔和高亮。
竹笛
在民间黎族地区较为流行,乐手用细竹自制而成。
有长短两种,长的约65厘米,直径约2厘米;短的约50厘米,直径约2厘米。正面有音孔6个,左右各有3个,用嘴唇吹吐发音。
它的表现力极为丰满,音调刚健有力、华丽流畅。
喉管
初由二南剧团乐手林鸿进于1952年模仿西洋乐器“色士风”创制,但因音孔过多(正面音孔6,背面音孔2),难于吹奏,后经乐师林绍鹏改成6音孔。
喉管用大、中、小三节白竹筒(幼嫩时带白粉而得名)套接而成。喉管有大筒喉管、中筒喉管、小筒喉管3种。大筒直径约3.3厘米,高约53厘米,面开音孔6个;中、小筒分别高约15厘米,均向后稍斜套接。大筒下端套上用薄铁皮卷成的喇叭口。
吹奏时在小筒管安一簧哨发音,音色与“色士风”音色相近,故也称“土色士风”。
鼻萧
鼻箫亦称为“巡”,是黎族古老的管乐器。
取长70厘米、直径3厘米的山竹,保留竹管两头的原始竹节。在管杆上方15厘米处、管杆尾上方6厘米处、底端正面处各通1个音孔,形成3个音孔。
吹奏时,箫杆向右侧横斜,箫头贴紧右鼻孔,左手食指或中指按上方音孔,右手拇指按尾端上方音孔,食指或中指按底端音孔,利用左鼻孔吸吐气按松3个音孔的技巧来控制音调的高低,音阶为1234567,鼻箫的吹奏者完全依靠鼻孔吐、吸气的方法,从3个音孔发出各种优美的旋律,确是个奇特的创造。
鼻箫音色优美,音量小而轻,富于生活情调。
筒勺
筒勺亦称“洞箫”或“巴安”,是黎族民间的一种竹制竖管乐器。
箫身长短不一,有的长达132厘米,粗3.3厘米不等。箫的头尾两端都挖通,首端边缘开1个吹音孔。管杆下方49.5厘米处开1个按音孔,上方开3个音孔。
洞箫有两种制作方法和两种吹奏方法:一种是竖吹,用露兜叶套着“勺”头,控制吹气孔以调节音量的大小;另一种制作方法与吹奏方法是,用一根约1.5厘米粗、15厘米长的细管插进吹孔,并用露兜叶套着,吹奏者口含细管吹奏。演奏的姿势就如“大管”(亦称“巴松”)一样。音阶为123567。
低音区的音色深沉而有共鸣,音量比较小;中音区的音色宽厚、圆润、优美,善奏连音和顿音。
唎咧
唎咧亦称为“德垒”,是黎族民间传统管乐器。
规格按音律高低分高、中、低3种,形如唢呐杆,长约23厘米,头尖尾大,用质优纹细的水尾竹细管制成。管杆以小管套接大管,节节相套,共有8节。管杆的首节是吹音小管,吹管如玉米粒大,含在嘴里吹奏。第二节下方开一个音孔,第三节至第八节的上方,每节有1个音孔共有6个,尾管杆稍长,如拇指大。音阶为567123。
唎咧音色响亮粗犷,活泼有力,优美动听,富有欢乐的生活气息和情调。吹奏能手利用管筒的吸吐气技巧,不需要松口换气,可以连续吹奏半个小时以上。
口弓
口弓又名口琴,黎语叫“代”,是黎族以弹拨与吹管相结合的独特乐器。
用两片簧片,各长约6厘米、宽1厘米多,相距约0.5厘米,平行装在长约8厘米的木柄上。簧片有竹质和铜质两种。铜簧口弓以铜簧较长而富有弹性为佳,黎族男性老少都会制作竹簧口弓。
弹奏时,把口弓放在唇口边,用手指弹拨弓片。同时用口腔送气,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嘘气、吸气的气流变化,使簧片振幅和频率发生变化,能发出8度、9度或更宽广音域内的许多音。
口小声音大,口大声音低,低音浑厚圆润,高音清澈悦耳。
呗
黎族竹制吹管乐器。
取一节直径1至2厘米的山竹剔开两块,各修成上略小、下略大的形状,再合拢结扎成一件,如汉族的唢呐状。吹口处插一根小竹管,捆上龙眼叶。管身开有9个按音孔(前8后1)。
演奏时,左手拇指按背孔、食指按第1孔、无名指按第3孔、小指按第4孔,右手食指按第5孔、中指按第6孔、无名指按第7孔。竹竿长短决定音域的高低,竹竿长些音域就低些。
音域一般为两个8度,音色接近汉族的唢呐。
哔哒
哔哒亦称排箫,黎族竹制吹管乐器。
20世纪50年代,海南民族歌舞团陈文仲将哔哒改良,传统哔哒系单管4孔簧管乐器,改良后设8个按音孔(前7后1),将两支长短大小音高相同的哔哒并排捆绑组成。
管身长22厘米,内径0.3厘米,顶端留节,节下正面或背面削薄2.8厘米,削一长2厘米、宽0.2厘米的簧片,簧舌朝上,根部与管身相连,或将管身头节剜去2厘米,使竹节下露出管道,再嵌以竹质簧片,下端用铜丝捆紧。背面距顶端4.2厘米,第7孔距顶端约5.7厘米,第1孔距尾端2.5厘米。
演奏时,右手拇指同时按两管背孔,食指、中指按两管下4孔,左手指按另3个音孔。口含簧片,吹气鼓簧发音。音色清脆明亮。
吹树叶
吹树叶是随时摘下一种树叶片子,运用口技吹出音调。
有两种吹法:一种是取合适的树叶,用手按在下唇边,利用上下唇的张合吐气吹奏。另一种吹法,把树叶片夹在两大拇指之间,利用吐气和两掌张合的技巧,吹奏各种曲调。
音调清细、高尖,可吹出7音阶(1234567),多有上滑音或下滑音,可吹出各种变化音,可模仿人声、禽鸟叫声等,颇有特色。
子鼓
子鼓亦称小木鱼,敲击乐器。
用坚质木料制成,呈梯形。正面上部边长约11.5厘米,宽4厘米;底部边长约13厘米,宽5厘米;四边高约4厘米;中间高约4.7厘米。形成顶面中间略高,向前、后面倾斜呈弧形。
以木条敲击顶面发音。
黎鼓
黎鼓亦称“独木鼓”,黎族民间打击乐器。
将独木内径挖空,两端蒙上鹿皮或牛皮,在边缘用木签钉固鼓面即可。木鼓有大有小,大型的长1米,口径60厘米。小型的长度、口径酌减。鼓槌以木制成。
大木鼓声浑厚,小木鼓声刚健。
苗鼓
苗鼓亦称长鼓,苗族独有。
长鼓分前后两部接合而成,长约1米,前部是瓦制的圆形腔,后部为长锥形的木腔,两端蒙以牛皮或鹿皮,用绳子扯紧。
击鼓时用手拍木腔的一端,发出“咚咚”的响声。
叮咚
是黎族民间古老的单人打击乐器。黎族先人在深山刀耕火种点播山稻,在“山栏”园地里建守寮,吊起两根大木杆,以击杆声驱兽保护庄稼,后人把击杆发展为“叮咚”乐器。
“叮咚”取料于山上的“中苹树”,木杆两根各长1.5至2米,口径10厘米许,一根是“叮”音木,另一根是“咚”音木,用藤条在木杆两端把两根“叮咚”木平衡悬挂起来,“叮”木在上,“咚”木在下,相距5寸左右。使用木棒敲打发出声音,在一根木杆上可发低、中、高音,击打在不同的位置就发出不同的声音来。长粗的木杆发低音,短小木杆发高音,大约有61235的音阶。
“叮咚”曲声音清晰、节奏轻松,也有高昂悦耳的。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