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民俗文化】藤竹织韵——黎族藤竹编织技艺

【民俗文化】藤竹织韵——黎族藤竹编织技艺

发布时间:2025-03-19 19:00:00 浏览次数:179369

|黎族藤竹编织|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他们在这片热带土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与勤劳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将最原始、天然的植物材料编织成各类器物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地方,一代代黎族人民在耳濡目染中将编织技艺传承至今。

海南岛中南部山岭重重,热烈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十分适合各种藤竹和草类植物的生长,黎族人家家砍竹子、户户编藤草,将大自然的馈赠编织于生活中。据《海南岛志》记载:“黎人以露蔸叶编织为席,收贮衣服多用竹篓,织露蔸叶为篓以贮屑物,织藤竹小篓以为入市购物之用”。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编织成含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手工技艺精美。唐开元至北宋元丰年间,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清代初期,民间藤器作坊有了发展,藤编手艺人也随之增多。《海南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提及,上世纪80年代,藤制品成为主要出口的轻工产品之一。

1742519543462529.png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的

黎族妇女们在编织藤器皿。



黎族的藤竹编织技艺可分为藤编、竹编和草编三大类。竹编器物挺括,藤编器物韧滑,草编器物柔软,能较好地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编织工序皆可分为采集原料、处理原料和编织器物三大步骤。工序虽然简单,但要真正掌握并制作出精美作品,需要编织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艺。



藤编

海南岛盛产红藤、白藤,细长柔顺,红藤一般用来编织大件的器物,如藤篓、藤箩、藤筐等,而白藤主要用来编织小件器物,如小藤篮、小腰篓、斗笠、藤盘等。冬季,是砍取藤条的最佳时节,藤条老壮且不容易生蛀虫。一件藤编器具的使用寿命可长达数十年。在藤编过程中,编织者需要先对藤条进行预处理,如去皮、晾晒等,使藤条既柔韧又有弹性,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然后,根据需求将合适的藤条编织出各种形状和花纹。编织完成后,还需用石器打磨,再用植物油(山柚油)涂抹。藤编的技法多样,包括平编、交叉编、挑压编等,每种技法都能创造出独特的纹理和图案,使藤编制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1742519570725646.png

藤编制品



竹藤


竹编是黎族藤竹编织技艺中的另一大特色。竹编在原料获取上比藤编更加方便,就近可得,海南黎族人充分地利用了居住地周围丰富的竹子资源。冬季,是砍竹最好的季节,且以老竹子为佳。将砍下的竹子劈成细长的竹篾条,细心地削去内层,留下外层青翠的表皮后即可开始编织。待编织完成后,使用石器进行细致的打磨处理,随后涂抹上一层植物油(山柚油),以保护其表面,并最终晾干以备日常使用。用于生产生活、狩猎所需。

1742519592210592.png

竹编制品



草编


与前边两种工艺相比,草编工艺相对简单且原材料种类丰富,所使用的原材料,如谷草、棕丝、露兜叶和芭蕉叶等,生长范围广泛,既容易找到又便于加工。编织前根据用途、风格挑选不同的草料,割取回来后进行晾晒去除水分,确保编织出来的物品能够保持原有的形状,不易变形,有些材料则需要水煮增韧处理。编、扎、缝、插,天然材料在编织者灵活手指间化为一个个造型独特的草编织物。草编器具有草席、蓑衣、帽子、帘子、箩筐等。

1742519622880021.png

草编工艺品



海南黎族的藤竹编织工艺品,采用最原始、天然的植物作为材料,它们不仅是生活所需的用具,更是黎族人民勤劳、聪慧的结晶,蕴含着黎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智慧。随着藤竹编织手艺人技艺的不断创新,将现代化设计与编织工艺品巧妙融合,藤竹编织制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观赏价值广泛应用于家居、纪念品等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黎族藤竹编织工艺品定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展现中国多元文化魅力的又一亮丽名片。




编辑:林子铃

一审:陈晖

二审: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关闭本页
上一篇:不灭的记忆丨李向群烈士纪念广场[2025-03-18]
下一篇:海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暨协同育人座谈会在琼台师范学院举行[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