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木偶戏,又名杖头傀儡戏,民间俗称公仔戏。主要流布于文昌、琼山、海口、琼海、万宁、定安、澄迈一带,以文昌市乡村最为盛行。
木偶戏演出最繁忙的时间为农历一、二、三月和五、六月。城乡群众送灯、节庆、闹军坡、祭祀、祝寿、结婚或华侨回乡都爱邀请木偶戏班演出助兴。
一、木偶戏的源流
老艺人相传,宋末元初,木偶戏从河南开封经山东、安徽传到浙江临安,而后传到广东潮州,由潮州传入海南。民国十九年,陈铭枢《海南岛志》云:“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出,来自潮州”。木偶戏传入海南后,不断变化发展。
在后台等候演出的木偶。
海南日报记者 张期望 摄
清光绪元年(1875年)前,木偶戏只是单人棚(称一担棚),生、旦、末、丑四个木偶角色都由一个人操纵,演奏只有一锣、一鼓、一笛。后来增加净和妈角,称为“双人棚”“三人棚”。到了清朝末年(1908年后),最大的木偶戏班已有7人棚至11人棚。木偶行当有生、旦、贴生、贴旦、妈旦、杂、净、末、丑等。乐器有调弦、二胡、椰胡、唢呐、箫子、喉管、月琴、秦琴、锣、鼓、钹等。当时海南木偶班已有30多棚约300人。演出时,武戏(科白戏)用中州音,念大字牌子,文戏逐渐改用土音。
五四运动前后,演出剧目除历来已有的历史公案、神话传奇之外,逐渐增加海南民间传说故事戏,还受改良新戏影响而上演文明新戏。木偶的制作扩充了行当门类,加大木偶头部并使其眼睛能转动、舌头可伸缩。舞台布景则以绣绒布幕代替三幅竹帘。
新中国成立前夕,海南岛城乡经济衰退,木偶造型粗糙,操纵技艺低下,木偶戏日趋衰落,仅有文昌三四棚木偶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木偶班迅速发展。1958年在海口、文昌成立了民办公助的木偶剧团。木偶戏从偶像的制作、表演技艺到行当区分、唱腔音乐都进行了改革。木偶制作,头部用木雕,头大约40厘米,上半身用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以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
海南公仔戏特别考验演员对角色的操纵能力。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操纵者手举主棒时,手与曲肘并用,偶头部同操纵者处于同一水平线。演出时无固定舞台,用4张八仙桌拼搭成一丈见方的台面,顶盖布篷,台前挂张帷幕,艺人在幕后一边唱戏一边操纵木偶。木偶表演以花生(丑角)最具特色,这类角色多在鼻梁抹白粉,白扇插于颈间,有时连帽也不戴,若扮农民老汉,常赤脚蹲在椅子上;如扮糊涂知县,则一定把双脚挂上公案以示睡觉;婆脚扮媒婆一类,其表演动作更胜街头泼妇三分。
木偶戏产生于琼剧形成之前,故琼剧艺人往往称木偶艺人为“师兄”。琼剧从木偶戏中吸收营养,木偶戏从琼剧中吸取精华。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角色行当的区分、打扮、服饰都模仿琼剧,演出剧目、音乐唱腔与琼剧通用。木偶戏虽自外传入,但经过长期的熏陶已本土化,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演员、乐手都是“两栖”的,时演琼剧,时演木偶戏。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木偶班解散,木偶被烧毁。20世纪80年代,民间木偶戏班重获新生,但已不像“文化大革命”前那么盛行,多数市县已经绝响,只有文昌最盛。
二、木偶戏演出剧目
海南木偶戏演出的剧目有400多出。
新中国成立前传演的古老剧目有《妲己败纣》《女娲铙》《八王搜庙》《罗卜挑经》《苏武放羊》《蜘蛛洞》《芭蕉扇》《失罗帕》《撤宝球》《薛家传》《三打白骨精》《五台山》《姜太公钓鱼》《吴越之战》《战洪州》《钟馗捉鬼记》《五虎平西》等。
民国八年(1919年)后编演的有《谭明开投河》《三江考才》《义弟救兄》《樊梨花》《老爷碰猪笼》《二国争婚》《三错妇》和文明新戏《空谷兰》《林格兰就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移植演出了古装戏《葛麻》《打面缸》《芙蓉仙子》《张文秀》《红叶题诗》《搜书院》《林攀桂》《五女拜寿》和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妇女代表》《小女婿》《刘胡兰》等。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