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海南省省会,古称“白沙津”“海口浦”,别称“椰城”。“海口”原为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冲击的一块浦滩之地。宋代得名海口浦,“海口”一名自此始,可见,“海口”这一名称因地处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
海口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北枕海南(今广东海安),南近交趾(今越南北部),东连七洲(今文昌七洲列岛),西通合浦(今广西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疆边陲的海陆交通要冲,重要的港口商埠。
宋朝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载“琼州白沙津,蕃舶所聚之地,其港自海岸屈曲,不通大舟,而大舟泊海岸,又多风涛之虞。”由此可知,宋代时海口就已有外国商船聚集,成为停泊借宿之所,商贸往来频繁。
时间流转至明代,海口一带人口聚集,港口繁荣。明洪武三年(1370年),海口称“海口都”,至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加强海防,海口被设为千户所,并于二十八年筑海口城池,称海口所城,为海南后卫千户所,开启了海口有城的历史。据《琼山县志》记载,所城最初大体呈正方形状,城墙高耸,设有四门,联通主要道路。“海口是为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内外商贸盛况空前,海口成为岛内外的水运中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中途避风港和补给站。
清代,海口所城的战略地位突显,清政府在此设营置兵,后增设关部。海南全岛沿海设十处海关,海口为总口,开展内外通商贸易,海口所因此快速发展,商人涌入,街道店铺逐渐增多,城市化进程开启。
民国时期,海口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海南的商业政治中心。1926年12月9日,海口从琼山县划出,设海口市政厅,习惯上始称“海口市”。
海口历经多次行政级别调整,1986年5月,海口市升为地级市。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成为海南省省会。2002年10月16日,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步入新的时代,这座城面向大海敞开怀抱,拥抱着属于她的春暖花开。海天交汇,人文盛景,成就无数传奇。海口之魅,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海口之美,是海天之间跃动的城市音符。一座城,一个名,与未来同行。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