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苗韵 苗绣蜡染
海南苗族,海南岛世居民族之一,迁居海南岛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徒移于东西黎境姑偷郎、抱扛之间,性最恭顺……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外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清道光《琼州府志》说:“儋州又有苗黎……盖前明时,剿平罗活峒黎叛,建成乐安城,调广西苗兵防守,号为弩手,后迁于此,即其苗裔也。” 上述史实表明,海南苗族是明代从广西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而来,尔后落居海南,还有一部分是明清时期,因不堪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漂洋过海迁移到海南岛谋生。
苗族是一个有本民族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将自己一生的见闻用一针一线缝合于服饰之中,代代相传。苗族同胞在继承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服饰刺绣蜡染技艺。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指的是,海南苗族人民在布料上进行各种装饰图案绣制和使用传统方法,将布料进行蜡染加工的技艺。该技艺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针一线 绣出苗绣
苗族妇女以布当纸,拿针作笔,用线为墨,把本民族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绣在衣裙、头巾上。苗族女子穿在身上的衣裙、带在头上的花帽、系在腰间的花带,其图案纹样特征被学者称为“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
刺
苗绣刺绣中的刺,在实际操作中是右手持一支尖头竹木挑刺出纺线,左手则捏着刺出的白线,有规则地交错叠压,从而呈现出有图案的花案布料。苗族妇女们通常使用的腰带、绑腿带等都需要通过这个环节来完成。刺出的图案可以自己自由创意,大多呈现强烈的色彩对比。
苗族妇女制作绑腿绳 (摄影/孙珊珊)
绣
海南苗绣早期是用草棉来织布、捻线,乃至用少女的秀发来制线。刺绣制作技巧多样,有平绣、堆花,缠绣,贴花等十余种针法,刺绣过程无需特意起样,苗族妇女们凭长久积累的经验就能在布上绣出各式各样寓意丰富的图案。图案通常以鸡、树、蝶、马等花纹为主体纹样,以“卍”(万)字、“十”字等几何图案为辅,不仅美观大方,还寄托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苗族妇女绣头帕(摄影/孙珊珊)
一笔一划 蜡染蓝布
蜡染技艺,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点蜡
是蜡染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蜡染,其实是用蜡将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保护起来。形象的说,就是用融化的蜡在布匹上绘制图案,这步骤称为点蜡。苗族妇女从山上采回蜂巢,挤掉蜂蜜,捏成团,放在袋子里备用。等到要点蜡时,就取出两块,用来做点蜡的原料。先加热蜡块,蜡块熔化为液状后,用点蜡器沾取蜡液,迅速点在布上,通过一笔一划的点缀,画出各种不同类别的花纹。
苗族妇女正在点蜡
(图源/ 朱德权、赵建光、王积虹)
染布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靛蓝色为主色调。无论男女穿戴的衣服都是用自己染制的蓝黑布料缝制而成。将蓝靛草进行为期一周的密封浸泡,随后撒入石灰进行搅拌,静置待形成沉淀物后,便得到蓝靛泥。再经过“建蓝”这一步骤,传统方法以米酒或者麦芽糖做营养源,并加入草木灰水使蓝靛在碱性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还原成靛蓝,就可以染色了。将点好蜡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按染布工序着色,待布料完全着色后,置于阳光处晾晒风干。除了蓝靛草,苗族妇女还会采用茜草、姜黄、勒篱树等植物的叶茎根皮进行加工,制成五颜六色的彩线用于织锦,或者用来染布料制作上衣和筒裙。
染布
去蜡
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物上,然后放入适宜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后即形成各种黑白相衬的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绘制蜡纹的布料在染色时,因折叠会导致冷却的蜡块破损或断裂,色料渗入裂缝,使得染出的布料出现颜色深浅不一、变化多样的裂纹,俗称“冰纹”。
苗族的蜡染制品 (摄影/朱德权)
蜡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使用虫蜡和蜂蜡作为防染的原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技艺在海南苗族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海南苗绣是承载历史记忆的艺术品,是苗族人民用智慧与力量代代传承并不断创新的工艺品。以绣布为纸,针线为笔,以代代相传的技艺为基础,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将各种美好祝福,思念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定格在一针一线中,用苗绣向世界展示苗族优秀传统文化。
图源:琼中文旅、琼中县文化馆
编辑:林子铃
一审:陈晖
二审: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