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南海之滨 民俗之美丨海南民间故事知多少

南海之滨 民俗之美丨海南民间故事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5-02-10 17:45:00 浏览次数:512337

海南民间故事是海南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早期文学,远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就已产生,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海南民间故事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它是海南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



海南民间故事蕴藏丰富

有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


神话

神话产生于原始时代。远古时,人类还处在蒙昧状态,对自然界的一切得不到科学的解释,于是就产生了神话,如黎族民间神话《人类的起源》《黎族支系来源的传说》《雷公教人传种》等。随着人类在劳动中逐渐认识和支配了自然,于是又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愿望,创造出扭转乾坤的“神”来,这个神,其实是神化了的人,按照人们的愿望,驱除一切自然界的灾害,为人类造福。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神话,突出地表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如黎族的民间神话《伟代造动物》《大力神》、苗族民间神话《盘皇造万物》等。


传说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摆脱了对大自然幻想的束缚,开始向社会生活靠拢,于是便产生了传说。海南的传说有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等。

人物传说大体可分为入琼的历史名人、本地杰出人物、虚幻人物的传说三大类。自从汉武帝在海南置郡开始,历代海南的府、州、县的主要官位多为大陆官员过琼任职,海南又被历代封建王朝作为贬臣的流放地。多数任职官员、征戍边将和朝廷贬官、流寓名士,在当时相当艰苦的环境下,同海南人民同甘共苦,在海南留下不可磨灭的业绩。有为民平乱、开拓疆土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有爱士恤民、推崇民族团结的冼夫人;有飘落海南传经授律的鉴真和尚;有廉洁为民、卓有政声的瞿罕;有贬不灭志、与黎民同辛共苦的李德裕;有屈身办学、积极传播中原文化的苏东坡、胡铃;有打破世俗观念、欲求民女为妻的亲王图帖睦尔(后来的文宗皇帝)。他们的传说至今犹传,足见海南人民对为海南立下功业的入琼者是念念不忘的。本地杰出人物特别值得推崇的是闻名中外的明代“海青天”海瑞和学识渊博、多部著作入选《四库全书》的明代才子丘濬,他俩被称为海南“双璧”,传说很多。有些杰出人物,如南宋时驰名全国的诗书画大家白玉蟾,因他主要在外地活动,其功绩在海南少有流传,收录不多。元代著名纺织家黄道婆,史书记载为上海人,海南民间传说她是崖州人,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符南蛇、王熀、林缵统、郑大茂和抗日战争以后涌现的杰出人物冯白驹、王国兴、刘秋菊等,他们的传说,虽有传奇色彩,但基本上是真人真事。虚幻人物传说,历史上不一定有其人其事,但它一般都与民族信仰和意愿有关而流传,如《丹雅公主》《黎武称王》《周仙》等。

地方传说是对海南的山水古迹的由来做了各种美丽而富有情趣的解释,表达他们对乡土的热爱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愿。如《万泉河的传说》《五指山的传说》《鹿回头的传说》《西沙的传说》《天涯海角的传说》《铜鼓岭的传说》等。

动植物、土特产传说,是以物为载体,表现人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如《椰子树》《槟榔》《甘工鸟》《哥喂鸟》《哭刀鸟》等。

风俗传说反映了本区域许多特有的习俗。如黎、苗族的“三月三”节,汉区流行的“军坡节”“换香节”“二月二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和黎族“绣脸”、苗族吃“五色饭”、回族“吃斋”等习俗。


本土盛行故事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作出来的故事,大都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有趣的情节,反映海南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主要有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中机智人物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等。

动物故事是以海南常见的动物如狗、黄猄、猫、老鼠、猴子、蛇、乌龟、猪等为主人公,但并不是只讲动物本身,不是原原本本地表现动物本来的生活,而是把动物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特点,把动物的性格特征与人的性格特征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人类生活的种种关系。如《狗与黄狼》《狗与猪》《猪与马》《猫与老鼠》《猿与猴子》《雷公蛇与乌龟》等故事中的动物,都具有人类一样的思维、心理,有老实、狡猾、欺骗、上当、忘恩负义、争功夺利等等言行,曲折地反映人间百态。

幻想故事有奇异动人的情节和充满浪漫色彩的大胆想象。幻想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最常见的是表现人民对劳动者和英雄们的赞美,对权势者和侵略者的憎恨和反抗,对贫困、痛苦的现实生活不满和斗争,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憧憬。如《老鹰精》《诺实和玉丹》《阿机和阿尼》《尔蔚》等。

生活故事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内容都是反映日常世俗生活,赞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如《贪心黑当》《查简》《百兽衣》《地主买寒衣》等故事,尖锐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酷本质,歌颂了劳动人民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国王招驸马》《补鞋匠巧逢姻缘》《张大娘巧选门婿》等故事,使爱富欺贫的官家富户洋相百出,为土里土气的穷苦人出了气。《让阿妈先走》《村姑与秀才》《黎民出联难廪生》《神骗子》《聪明的媳妇》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等级观念的蔑视。《娜艾干》《阿丹与邬娘》《帕采与墨蛇》《担货郎与织裙女》等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歪鼻子的跛脚汉》《兄弟俩》《生花生与熟花生》《善报与恶报》《子学父样》等故事则反映了人民群众憎恶扬善的可贵品德。

机智人物故事是海南人民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这些机智人物一般都是出身寒微的劳动者,如孤儿、长工、穷汉、寡妇等等,但他们却以超人的智慧,捉弄、惩治那些平日行凶作恶的权势者,成为人民群众崇敬的偶像。

寓言故事有较强的哲理性,通过短小故事说明一个含有训诫意义的道理。《老鼠攀亲》《小草和野藤》《国王之争》等寓言,教人不要好高骛远、狂妄自大;《三个贪心的人》《贪心的老汉》《老树与乌鸦》等寓言,告诫人们要安分守己,不要贪婪。

笑话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往往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编成滑稽幽默的小故事,把讽刺和教育寓于笑声之中。海南笑话有两类,一类是讽刺阶级敌人的笑话,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如《县官换猪心》《假珠买假官》《皇帝求医》等笑话,无情地讽刺那些愚蠢无能的皇臣官吏、贪财好色的财主豪绅、欺诈民众的烂仔流氓。另一类是批评人民内部缺点、错误的笑话,内容极为广泛,被讽刺的人物也多种多样,《懒汉当小偷》嘲笑只想不劳而获的懒汉;《小王失算》《买酒与喝酒》讽刺自私自利、爱财如命的吝啬鬼;《通书迷》嘲笑食古不化的老朽;《假医假药》《叫卖摇钱树》讽刺招摇撞骗之徒。




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

海南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始见于清代的海南古籍。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九二《琼州府》记载有《黎母》的传说;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收录有《巧娘》《粉蝶》两篇幻想故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岑家梧撰写出版《洪水传说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刘威在《海南黎人纹身之研究》一文中,记述了黎族人纹身由来的传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文南堂铅印出版天尔搜集整理的《丘濬幼年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未停止过搜集和整理民间故事。195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椰姑娘》(萧甘牛著)、195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勇敢的黎族姑娘》(易准等著)、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勇敢的打拖》(吴启彦著),是解放后较早搜集的黎族民间故事集。I960年海南艺术馆广泛开展搜集黎族民间故事活动,并编成《海南民间故事选》(油印本)。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来海南采集黎族民间故事,1962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黎族民间故事选》。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故事遭禁。粉碎“四人帮”后,为抢救民间故事遗产,陆续搜集出版了一批民间故事集,主要有《五指山传说》(王越编,198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黎族民间故事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群艺馆编,符震、苏海鸥主编,198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黎族民间故事选》(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编,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海南传说》(朱玉书编,1986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铜鼓岭的传说》(符致江搜集、郑心伶整理,1989年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特别是1984年5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通知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全面普查收集民间故事活动。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关闭本页
上一篇:传播红色文化 汲取奋进力量——海南省史志馆以高质量多样化的活动实现史志成果转化[2025-02-10]
下一篇:非遗过大年丨黎族三月三节[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