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是我国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走向世界,也在中华大地激起时代回响。
海南,祖国的南海明珠,不仅有迷人的海岛风光、卓越的生态环境,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新春伊始,琼崖史志推出《非遗过大年》系列专栏,弘扬传统非遗之美,守护海南文化瑰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
▲图源:海南省史志馆微信公众号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
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槎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九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
▲图源:海南省史志馆微信公众号
打柴舞有很强的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较好方式。1957年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时,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打柴舞依托海南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
要说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
哪种舞蹈最广为人知
当属“竹间轻舞 足下生风”的
黎族打柴舞了
打柴舞又称“竹竿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在古时是黎族的一种祭祀舞蹈。
如今的黎族打柴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
打柴舞没有配乐,击木者通过敲击竹木,奏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在木棍中来回跳跃起舞。在这过程中,击木者和舞者需全神贯注施展动作,同时也讲究彼此的默契、胆量和脚法的灵敏。
▲图源:海南日报微信公众号
2006年,黎族打柴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4月28日,海口市五源河体育场1.1万名演员共同跳起竹竿舞,成功摘得新的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竹竿舞表演活动。
黎族打柴舞承载着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和特色文化内涵,对于增强黎族人民凝聚力,促进民俗技艺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琼崖史志综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新华网、南海网等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