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南海之滨 民俗之美丨从民间谚语看海南先辈的大智慧

南海之滨 民俗之美丨从民间谚语看海南先辈的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5-02-05 20:17:00 浏览次数:551601

海南民间谚语,是海南人民依据自己的社会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较强哲理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语言艺术。


海南人民以日常生活最为常见最为熟悉的事物,阐明某一平凡而又值得深思的哲理,借以警世。如——

“聪明装不得,小孩惯不得,谎话说不得,庄稼荒不得”;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多唤一声哥,少走十里坡”;

在农事谚语中,根据海南天文地理现象判断安排生活,更富有实用价值——

“豆三、菜四、瓜十二”:在海南的一般气温下,豆播种三天、菜四天、瓜十二天便发胚芽。

“插秧过立秋,有种无收”:到立秋之后插秧,就没有好收成了。

“鸡晒腿,天公做大水”:鸡伸腿晒太阳,就会有大雨。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如果夜晚天上有鲤鱼般的云彩,第二天就是大晴天。

“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无霜”:冬至如果在农历十一月中旬,则该年冬天暖和。

“火烟不出屋,场上别晒谷”:火烟不出屋,因为空气湿度大,而空气湿度大则是下雨的先兆,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人们凭这些农谚可安排生产和生活,群众说它是“民间教科书”。


海南谚语丰富多彩,既有古代人经验的传承,也有近代人智慧的结晶,更有当代人感性知识的升华;既有市井各阶层人士感言,也有乡野芸芸众生的心声;既有文字记载的创作精品,也有口头传喻的俗语;既有汉族文化的瑰宝,也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的家珍。

其题材、内容之广博更是包罗万象,从国家时政、社会世态到家族个人,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到日常生活,从天文地理历史到风土习俗,从古今人类到飞禽走兽,从国内的工农商学兵到国际的敌寇匪徒,从武林巫术到文坛艺苑……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不涉足,可谓无处不谚、无物不谚、无事不谚。


海南谚语丰富

海南谚语之丰富,在于海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火热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不断创造和积累,汇百川而成巨流,纳众言片语而成谚海。谚语“将下军,琼州粮税减三分”,传说来源于明代丘濬的故事。一次,丘濬与皇帝下棋,丘濬每次“将军”时都说:“将下军,琼州粮税减三分。”说得多了,皇帝也跟着说:“将下军,琼州粮税减三分。”丘濬忙跪下:“谢主隆恩!”皇帝愣住:“丘卿家!何事?”丘濬说:“金口启开,焉能改乎?”皇帝笑着说:“丘卿家真会为琼州百姓着想。”从此,琼州的粮税减少了三分。这谚语自明代流传至今,已约500年了。

海南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悠久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也随之传入——

海南流传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就源于楚文化,古籍《楚辞·卜居》中就有记载。

“打虎需要亲兄弟,打仗须用父子兵”“虎口大,吃不了天;人嘴巧,说不倒理”“天下名山僧占多”,明显是自祖国大陆传入,因海南没有老虎,名山也少有僧人。

“一代文宗”苏东坡北宋时被谪来琼,在他的许多诗词里都富有谚语的哲理,如“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春无遗勤,秋有厚冀”“听吾苦言,其福永久”“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

在《五色雀并序》中就采录了海南自然谚:“俗谓‘丹凤’云,久旱而风辄雨。”海南有一种俗称“丹凤”之鸟(即五色雀),知气候雨晴,大旱时它出现则下大雨。

海南省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海南人民有流向世界的传统,他们广博的阅历和吸取各国文化中的精华,不断丰富着海南谚语的宝库——

“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老乡见老乡,眼泪流汪汪”,是出自海外游子肺腑之言。

广大华侨是海南与世界各国联系的纽带、友好的使者,也是物种和谚语的传播者,许多物种都是由华侨从国外传入海南,如橡胶种出自巴西,胡椒种出于印度,咖啡种出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榴莲、红毛丹种来自马来西亚,番薯种来自安南(越南),随着许多物种的引进,也传入有关种植经验的谚语,经过海南人民的实践经验,去伪存真,使之“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榴莲是万果之王,红毛丹是万果之后”“当了纱龙吃榴莲”“胡椒发家,橡胶当家”“胡椒仁,胜过银”“番薯不怕羞,四季都含春”“番薯种烈日,薯藤只直直”“咖啡惧干风”……

这些举不胜举的谚语像涓涓流水注入谚语,使海南的谚语源多流长,浩瀚无垠。


呈明显地域特点

海南谚语,明显呈现海南地域特点:说海南之地,言海南之物,叙海南之事。

古代海南,对中原来说,是遥远而荒蛮之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过去的景物已不复存在,但从历史积淀下来的古谚中还可以窥见其一斑:“崖州陵水,有命去无命回”“吃无肉,行无路”“火灰贴伤口,越贴伤越重”“无食卖老婆,老鼠爬上床”,这些古谚语,把海南过去荒凉落后的景况活生生地重现在我们面前。

海南的黎族先民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从事“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狩猎和捕鱼是相当重要的生产活动,使他们有“手不离刀,身不离篓”“黎住山头,苗住水头”的习惯,也懂得“火不烧山山不肥”“鹧鸪叫咕咕,好去打山猪”“猫叫利海,狗叫益山”的知识。

海南属热带气候,有多台风的特点,“死水鼓泡,台风就到”“红云过岭,台风来请”“天边有断虹,台风断树丛”“海水似街面,必有台风成”“狗咬狗,台风到”“春前有雨春后干,春后有雨打台风”之类预测台风的谚语也就广为流传。

海南粮食以种植水稻为主,“七十二行,种稻为王”,海南农谚中有关水稻的条目特别丰富。

海南热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海南农谚的热点,“海南椰子冠全国,文昌椰子半海南”“椰子当家,橡胶发家”“海南咖啡福建麵”“福山咖啡,遵潭苞蜜,旧州龙眼,雷虎荔枝,新坡瓜菜,北铺柑橘”“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西珠(欧洲珍珠)不如东珠(日本珍珠),东珠不如南珠(南海珍珠)”……这些物产的地域标志和特点是多么明显。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渔业生产兴旺,渔谚也就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有论说渔业之重要:“一网半年粮”“嘱子嘱孙,不忘三月春”“无钱无米海里取”;又总结了各种鱼类的生活规律:“小暑起东南,鲤鱼钻深潭”“天上瓦块云,海中钓鱼群”“红鱼四季红,只等钓绳动”“带鱼怕东风,刀鱼怕南风”“芒种夏至,飞鱼不见”“水母来,鱿鱼到”“春过三天鱼南下,秋过三天鱼北上”;也传授捕鱼之技术:“钓鱼要稳,捉鱼要准”“人看时顿,鱼看流水”“牵牛牵牛鼻,捉鱼捉鱼鳃”“大鱼钓腹,小鱼钓口”……这一切构成了一整套的渔谚体系。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关闭本页
上一篇:【媒体聚焦】海南史志馆这场活动真“吸睛”!多家媒体关注报道![2025-01-31]
下一篇:视频丨冬日海口 椰风海韵[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