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海南地方大戏剧种。流行于海南各地、广东雷州、广州和广西合浦一带,传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华裔、华侨聚居地。
琼剧用海南方言(俗称海南话,属闽南方言)演唱。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称土戏,琼剧称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新华书局所发行的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使用“琼剧”称谓。
琼剧的源流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剧照。张茂 摄
■琼剧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元代海南开始出现青楼戏(排楼戏)和木偶戏。
明正德年间(1506—1521)传入武弁扮演的杂剧。明《正德琼台志》载:“迎春日,府卫官盛服,至于东郊迎春馆,武弁竞办杂剧故事,会聚逞炫,俟祭芒神。”明代,闽、广剧随客商传入。明万历《琼州府志》有记,明代闽、广船停泊白沙津(渡口),闽、广客商奉天后娘娘为海上保护神。白沙津有天后庙,每逢庙会酬神,客商都集资聘请家乡的闽、广剧在庙前演出,通宵达旦。
清王国安《卢侯外纪》载:“古传,白沙津白帆如梭,商贾云集,通宵达旦,市者不稀,奉祀娘后,有闽、广剧,神欢人乐。”外地戏班入琼,促进了海南地方戏曲土戏(琼剧的前身)的形成。地方史书记载,明中叶以后,海南就有土剧。
民国十九年(1930)陈铭枢《海南岛志》云:“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到“清康乾间,土剧班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唱土剧”。据此,老艺人普遍认为,土剧产生于明末清初。
■琼剧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其剧种特色首先表现在唱腔音乐方面
琼剧的唱腔是外来剧的弋阳腔、昆腔、梆黄腔与本土民间音乐相互交融的产物。
琼剧的唱腔是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的联套体,按习惯分为6类39种——中板类(中板、叠板、数字板)、苦哭叹板类(苦板、哭板、叹板)、专用腔类(走神腔、教子腔、太和腔、争辩腔、古腔、陈诉腔、乞食腔、高腔、江浪腔、五更腔、送行腔、思贤腔、得意腔、整容腔、探问腔、追舟腔、啰嗦腔、送子腔、劳灰腔、闻噩腔等)、曲牌类(程途、报花名、醒叹、哭流水、五回头、尾声)、杂调类(南无经、吟诗调、打吉、民谣、白板)、创作小曲类。
■早期琼剧(土戏初期)角色行当的分类不细
清中叶流行的剧本里,只有生、旦、杂(丑)、净四大行当。清咸丰年间,粤伶南流来琼,琼剧受其影响,仿效粤剧行当体制,清末民初行当分工很细,有25行(种)之多。
琼剧行当现行体制分五大行:生、旦、净、末、丑。生包括正生、贴生、武生、小孩生。旦包括正旦、贴旦、花旦、老旦(婆)、彩旦、梅香旦、武旦。净包括正净、副净。末行(杂仔)包括黑须末、白须末。丑行包括杂脚、花生。
■琼剧的表演饶有特点
早期动作功架有生角上场三步行,右脚踢袍角;旦角落有场走蝶步,手摆胸前,手势动作上不过眉,下不过脐;生、末角落有登帐升堂必踢袍角、叠以碎步、袍袖左右拂摆,两肩上耸等等,后在实践过程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程式规范。
现在已知的表演程式就有107种,各行当通用的有17种,武生、武旦、净末可以通用的有51种,武旦专用的12种,花旦专用的有12种,文生用的有14种。
琼剧各行当的表演风格特征,有首口头谚描绘:“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童天真梅香飘。武生武旦英精妙,杂脚谐幽且多嘲。婆脚慈,须生严,净脚阴亦有昭。”
琼剧的武功属南派,初使用真刀真枪。拳棍有“八卦拳”“阴阳拳”“九宫步”等,有空中飞人、窜刀圈、穿火架、吞火吐火、飞剑穿柱等特技。
“五四”运动后的文明戏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戏的表演比较贴近生活。
■琼剧的乐队
琼剧的乐队早期仅有3—4人,伴奏乐器仅有2—3件打击乐和1—2支唢呐,称为“锣鼓吹”。
后来乐队扩大到12至15人,伴奏乐器仅以调弦、二胡、春邦、三弦、唢呐、箫、管为主,打击乐器有花鼓、梆板、子鼓、高边锣、文锣、月锣和铙钹等。
乐队的演奏任务分为伴奏唱腔和伴奏配乐两方面。伴奏唱腔是为增强唱腔的感染力,使唱腔更加动听感人。伴奏唱腔的手法有衬腔、托腔、跟腔、带腔、色腔、垫腔、弃腔、追腔、重腔、简腔等。伴奏配乐,舞台上的各种排场和舞蹈、表演动作都需要乐队,以烘托渲染。
■琼剧的舞台美术
琼剧的舞台美术,古时舞台上下左右均无遮挡,亦无前台后台之分,演出时只有“一桌二椅”之类的装置;角色化妆干净,丑行较为讲究,生、旦略施脂粉,勾眉画眼,其他行当更为简便;古装戏服装多取唐、宋、明式样,清装较少,文明戏着时装,以布料制作;道具,以竹制布马代马,后发展为执鞭代马,摇桨当船,红幔当轿,旗轮像车。
“五四”运动后,舞台出现画面布景、简单动景、象征实景和机关布景,服装、化妆、灯光、道具等都大有改进。
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舞台美术更获得飞跃的发展,出现了硬景、多层次景、幻灯景等,增强舞台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琼剧演出的剧目
现代琼剧《红旗不倒》演出现场。
琼剧自产生以来演出的剧目繁多,总计有2500多个。新中国成立前传下来的传统剧目1530多个,有武戏、文戏和文明戏。武戏以武打为主,400多个,多取材于历史、神话小说,如《古城会》《十字坡》《方世玉打擂台》《马伏波开琼》等;文戏以演唱戏文为主,1000多个,多为历史公案、家庭伦理、爱情婚姻题材,如《琵琶记》《白兔记》《槐荫记》《彩楼记》等;文明戏是“五四”运动后编写的时装戏,130多个,多以反帝反封建,提倡新文化为内容,如《爱国运动》《社会钟声》《秋瑾殉国》《空谷兰》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对传统剧目“取其民主性精华,去其封建性糟粕”,改编整理出200多个剧目,新编历史剧9个,创作现代剧60多个,改编移植兄弟剧种目730多个。
■演出较有影响的优秀剧目
传统剧目:《狗衔金钗》《嵇文龙》《倒插金钗》《卖胭脂》《张文秀》《搜书院》《王桐香告御状》《历城除暴》《乌鸦戏凤》《林攀桂与杨桂英》《红叶题诗》《辕门罪子》《拜月记》《五娘上京》《吉彩屏赠银》《彩楼招亲》《孟程骂君》《糟糠之妻》《大义灭亲》《爱情与黄金》等;
新编历史戏:《海瑞回朝》《丘濬变奏》《青梅记》等;
创作现代戏:《红色娘子军》《云四婆》《刘秋菊》《六连岭上现彩云》《山谷的春天》《妇女远航队》《琼岛战歌》《云龙儿女》《红旗招展五指山》《茶山红日》《金菊花》《咖啡店》《椰林风暴》《石井村》《战沙滩》《惠芳嫂》《海燕》《红树湾》《黑眉烽火》《爱情之波》《云海春秋》《海阔天高》《海誓》《招工记》《自由女》《还乡曲》《路边店小姐》等;
移植改编剧目:《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双巧缘》《状元与乞丐》《刁蛮公主》《五女拜寿》《百花公主》《哑女告状》《凤冠梦》《天之娇女》《秦香莲后传》《西湖公主》《汉文皇后》《风流才子》《双蝶记》《红色娘子军》等。
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琼崖史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子铃
一审:佘海燕 陈晖
二审:蔡文欣 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