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民俗文化】听千年古韵 歌唱崖州民歌

【民俗文化】听千年古韵 歌唱崖州民歌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1-03 20:45:00 浏览次数:44302


1735908791563888.png


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指的是用客语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流行于三亚崖城以西、乐东沿海等古崖州属地一带的一种汉语民谣。据资料证实已在崖州一带传唱六百余年,成为海南“南歌北剧”中的“南歌”,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崖州民歌的历史溯源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置崖州,州治设于今三亚市之崖城镇,领宁远、吉阳两县(今三亚、黄流一带)。产生、流传在这一带的民歌统称崖州民歌。崖州民歌形成有两大要素:

一是中原移民不断迁入,把各地民歌传入崖州;二是移民迁入崖州经过长期共处,形成了崖州的乡音方言,民风民俗,随之便演化或产生语言通俗、乡音浓重、又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据《崖州志》记载,“崖语有六种”。其中,“客语,与闽音相似,永宁里、临川里、保平里及西六里言之。与郡语同”。所说的“客语”,就是用于咏唱崖州民歌的汉语方言,它属闽南语系,是由当时的福建移民带来的,因此得名。《崖州志》上没有明确记载崖州民歌的来源出处,但是从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断,民歌相传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崖州民歌由格式为4句28个字的四行绝句演变过来,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间为了表达感情而吟唱,慢慢传入民间,成为崖州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生活的民间歌谣。后来随着“三七句”“长藤句”等新的句式结构的加入,打破了崖州民歌原来28字的框架结构,字数慢慢发展为30至40字不等,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崖州民歌从此绽放光芒,家喻户晓。


崖州民歌的艺术特色

崖州民歌歌词多为七言,格律严谨,在每一首(每一段)的四句歌词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韵。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从内容长短上来看,可分为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根据内容的题材大致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时政歌、儿歌、仪式歌六大类。曲调的选择多采用五声调式配词演唱,根据演出场合和所起的功用不同,可分为,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六大体裁形式。崖州民歌常见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张生歌》《孟丽君》《驻春园》等。

1735908827699795.png

崖州民歌的演出


崖州民歌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是崖州人民唱颂美好生活的民歌,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崖州民歌曲调优美动听,内容蕴含着不同时代的崖州社会民情、经济生活、文学艺术等信息,是研究古崖州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解析琼崖文化的“信源密码”。


走进新时代的崖州民歌

随着潮流艺术的不断冲击,和其他众多传统艺术文化一样,崖州民歌也曾面临着后继乏人、再无继歌的传承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崖州民歌,在三亚市老干部孙治福的呼吁下,张远来、林瑞丰、林志龙、苏盛伟、邓云、周启城等50余名崖州民歌爱好者,在2004年8月自发组织成立了崖州民歌协会。崖州民歌的保护仅凭崖州民歌爱好者们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5月,崖州民歌申遗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远来、张远源、陈桂銮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735908979758993.jpg

崖州民歌协会会长张远来(右)和说唱歌手小老虎同台互动


三亚、乐东等地的崖州民歌爱好者们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收集和整理民间手抄文本,还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展一系列保护、传承工作。对崖州民歌进行系统性研究,出版《崖州民歌》系列丛书等;建立“崖州民歌传习所”、组织民歌培训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发掘培养民歌传承人。崖州民歌古韵悠长,生生不息,崖州民歌爱好者们用热爱和守护让崖州民歌得以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来源:崖州古韵、新海南

编辑:林子铃

一审:陈晖

二审: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南省史志馆微信公众号】


关闭本页
上一篇: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2025-01-01]
下一篇:光影颂祖国丨从镜头看海南变迁·昌江石碌铁矿[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