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民俗文化】舟船往来 心安黎乡—海南黎族船型屋

【民俗文化】舟船往来 心安黎乡—海南黎族船型屋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2-14 16:43:00 浏览次数:40053

海南黎族船型屋

在海南的黎族聚居区,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民居——船型屋,它不仅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南民俗文化中一张鲜活名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风情。


历史渊源:历史的见证与智慧的结晶

船型屋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相传,黎族的祖先们乘着木舟漂洋过海抵达海南岛时,眼前一片荒凉,渺无人烟。勇敢的黎族祖先们决定在此定居,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他们将木舟翻转做为屋顶建造屋舍。黎族的后人为了纪念祖先,便仿照船的外形,茅草盖顶,竹木为骨建造房屋。远远望去,形如倒扣的船体,故称为船型屋,延续千年。

船型屋,黎语称之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是黎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性建筑。对船型屋的记述,最早见于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赵汝适所著《诸蕃志》中记载,“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由此可以知晓当时的船型屋主要建造形式为干栏式。清代张庆长所著《黎岐纪闻》描述更为详细,“屋宇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随所便也。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牖。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从记载也可得知,船型屋的建造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雨林中常见的材料搭建圆拱造型的船型屋,具有抗风、防潮、隔热作用,此外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可有效避开各种野兽蛇虫的侵扰。

最初的干栏式船型屋底部离地较高,一般离地面1.6-2m左右,也称高脚船型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汉族迁徙到海南岛,黎、汉族之间开始文化的交流融合,船型屋逐步从高架干栏式向低架干栏式(矮脚船型屋)、落地式(地居式船型屋)演变。据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还发展出金字形房顶结构。德国学者史图博在其《海南岛民族志》中写到“很大的单房顶,以3米高的两根支柱支撑着,其上有比较精工的骨架结构。这种结构使人想起汉族的屋顶结构”金字型茅草屋屋顶使用榫卯固定木料,使外观从原来的船蓬形演变为“金”字的外形特征。



微信图片_20241214164805.png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的古老船型茅草屋 

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非遗新貌:走进非遗共同探寻船屋印记

船型屋作为黎族传统民居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黎族人民深厚的历史记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变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为改善黎族人民居住条件,黎族地区进行民房改造,许多黎族人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船型屋,许多黎族村寨将船型屋拆除建起了水泥砖房。当时为了保护古村落,防止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的灭绝,在政府的支持下,东方市白查村在民房改造时,采取整村另迁新村的措施。目前初步确定五指山市初保村、东方市白查村和俄查村、昌江县洪水村共4处黎族村落遗存。

船型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象征。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白查村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2015年白查村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省第3批文物保护单位。

船型屋在雨林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损坏,茅草屋顶三四年就需要更换一次,腐烂受损的竹木屋架也要时常维修。为了可持续性保护好村落原貌,东方市政府在2012年成立了船型屋保护小组,并制定相关保护方案。虽然住在村里的人已经不多了,但依然保留着原始黎族生活的痕迹,谷仓、织锦机,建造船屋用的木头、竹竿和红白藤。同时,为了不让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失传,截至2024年6月,白查村共拥有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23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2名。东方市每年开展10期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每年预计新增培养传承人10人。



1734166311502386.png


海南省东方市对船型屋开展修缮工作

图片来源:新海南




创新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东方市高度重视船型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船型屋路进行了精心规划和改造。让游客在漫步中就能深入了解船型屋的历史渊源,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震撼。

船型屋是独特的文化资源,东方市目前正在依托白查村船型屋资源,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引来人流助力村庄旅游发展的同时,能让更多人关注船型屋,感受非遗魅力,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白查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振贺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在逐步兴起。深入挖掘周边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少数民族特色品牌,让黎族人民艰苦奋斗、朴实向上的精神再次传扬,也使源远流长的黎族文化增添更多厚重感。

船型屋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船型屋,可以了解黎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黎族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




编辑:姜薇

一审:陈晖

二审:王晶晶

终审:陈文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南省史志馆微信公众号】


关闭本页
上一篇:87年了,不能忘!不敢忘![2024-12-13]
下一篇:时光穿梭机——琼崖纵队自制的椰子碗[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