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第 六 章 国防前哨建设

第 六 章 国防前哨建设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就对刚刚成立的海南区党委和海南人民提出要抓好“练兵与土改”。1953年10月,毛泽东又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崖县处于祖国南疆,海岸线长,是祖国南大门的最前哨。因此,加强防卫、巩固海南就成为县委解放初期重要的工作方针。地方军事机构的建立,部队的正规化训练,国防工程的建设,围剿国民党空降特务等,是国防前哨建设、巩固国防的重要工作。

一、崖县人民武装部成立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武装斗争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建立和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同时还创立了一支强大的人民群众武装。这支群众武装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继承和发扬人民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解放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武装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民兵建设。1951年3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各级人民武装部的组织编制问题的决定》,规定从基层区一级起,各级均建立人民武装部,列入军队编制序列。6月,海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确定组建海南区、县(市)、区各级人民武装部。

崖县历来是国防要地,各个朝代均置兵驻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既可控制海上要道,又可扼守陆上要冲,既是华南沿海的前哨阵地,又是南海诸岛的后勤补给基地,素有“南疆要塞”“祖国南大门”之称。因此,按照海南区党委和海南军区的部署要求,加强防卫,巩固国防,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是解放之后崖县地方党委的重要任务。

195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崖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成立,周永吉为部长,内设政治工作股、军事训练股,接受县委、县政府和海南军区的双重领导。县属各区(镇)也相应设立了人民武装委员会,各配备2至3名现役干部。这一时期,人武部的主要任务是:把广大青壮年在不脱离生产的条件下组织起来,进行必要的军事、政治训练;在民兵中组织基干民兵,作为执行任务的骨干力量。人武部成立之后,集中力量组建各区、乡民兵连队,发动民兵维护治安,参加生产建设,动员民兵参军作战。为适应新的兵役制度,加强民兵管理训练,1955年,崖县人武部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加强,设置组织科、民兵科、征兵科、武装管理科、后勤科。1956年9月,崖县设立兵役局,与县人武部同时存在,实行一套人马两个机构,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兵役局。

崖县人武部作为崖县地方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既是县委的军事部,又是县政府的兵役机关,负责崖县地区的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县委坚持“党管武装”的方针原则,始终把民兵工作列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武装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军事机关对于民兵工作的指示,及时解决民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地方党委书记兼任同级军事部门第一政治委员或党委第一书记制度,坚持基层党委、支部书记担任民兵组织主要政治领导干部制度,吸收军事部门主要领导参加同级地方党委,县委、县政府还分工一名领导兼管民兵工作。1952年9月开始,县委书记王荫轩兼任县人武部第一政委。之后,历任县委书记同时兼任县人武部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和中共崖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等职,有效保证了地方人民武装力量置于县委的领导之下。

随着人武部机构的建立,民兵队伍建设得到逐步加强。解放初,以乡为单位组建民兵队,归属乡政府领导。1951年底,全县民兵达4500人。1953年,结合土改运动整顿民兵组织,清除审查不合格的民兵,吸收积极分子参加民兵,要求民兵人数达到全县人口的4%,并广泛开展民兵性质和任务的教育。对配枪的民兵,由乡农协委员会讨论确定,并报区委、县人武部备查。据记载,整顿后马岭村成立基干民兵连,林亚祥任连长,黎福才任指导员,下设7个民兵班,共105人,基层民兵组织普遍得到加强。1956年后,县委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在乡设民兵中队、基干队,中队下设2至3个分队,分队下设2至3个小队。农业合作化后,以合作社为单位设民兵连。

民兵作为人民群众武装,在配合部队剿匪、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和担负战备勤务、保卫海防、守护重要目标、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广大民兵还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生产第一线,积极参加国防工程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榆林区指挥部成立

解放后,军事斗争进入到积极防卫新的发展阶段。从1950年7月至1952年10月,这一时期崖县地区的军事防卫主要由海南军区统一领导,直接组织实施。1950年7月,海南军区成立后,即把榆林地区作为全岛防卫作战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强部队驻防。当时主要由野战军128师383团担负守备任务。1951年底,增调军区独立27团进驻榆林港,担负榆林港、红沙、三亚港、鹿回头等地的守备任务。同时将南部沿海(崖县、陵水、保亭、乐东)边防部队、县大队、公安部队、海军榆亚巡防区统归独立27团指挥。1952年7月,第49军436团、437团派驻榆林,榆亚地区防卫力量进一步增强。

为进一步加强统一指挥,1952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榆林区指挥部,属海南军区派出机构,司令员余启龙,副政治委员程怀山,参谋长李玉昌。作为三亚警备区前身,其主要任务是:平时负责驻榆林地区陆军部队的教育训练,战时负责驻榆亚地区陆、海军及公安部队的统一指挥。这一时期,榆林区指挥部积极参加崖县的地方军事斗争,组织部队和民兵开展剿匪斗争,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以反偷袭、防暴乱为重点,与公安部门一道,依靠广大民兵,加强内卫联防,先后粉碎多起反革命暴乱,全歼多股国民党武装匪特,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开始国防建设准备,进行地形勘察、道路修建、野战工事筑构等,并加强前沿警戒、海防等工作。

1952年11月,为了支持榆林国防基地建设,县委、县政府经过大量组织动员工作,并投入1.9亿多元(旧币)迁移费,从榆林港动员迁返大陆居民107户、190人,迁移海南各县居民123户、243人,在县境内安置305户、1161人。

随着人民解放军全面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央军委对榆林区指挥部的编制体制先后进行了调整充实。1955年7月,榆林区指挥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360部队,执行师级指挥权,隶属海南军区。同年12月,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到榆林港东、西两端约100公里的防线进行实地勘察,部署海防工作。1956年8月,0360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492部队,隶属关系与指挥权限不变。同年12月,陈毅视察榆林,对琼南尤其崖县地区的军事设防做了重要指示。

1960年以后,部队编制体制不断加强提高。1962年4月,0492部队代号改为7001部队,主要担负琼南国防施工任务。1964年8月,7001部队执行副军级指挥权限,隶属广州军区,由海南军区代管,主要执行战备训练和施工任务。1966年7月,根据海南军区整编公安部队会议精神,7001部队对原公安部队海南支队第9中队进行整编接收。1975年8月,7001部队代号改为53612部队。1976年6月,53612部队整编为正师级建制,隶属海南军区。1985年10月,53612部队与通什军分区合并组建广东省榆林军分区,代号不变,原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8个人武部(包括三亚市人武部)划归榆林军分区建制。1987年11月,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于1988年9月,榆林军分区改称为海南省三亚军分区,隶属海南军区建制,三亚市委书记李国荣同时兼任三亚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至此,三亚军分区成为全市军事领导和指挥机关,既是地方同级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又是地方政府的兵役工作机关,担负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以及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的任务。1992年10月,三亚军分区改称为三亚警备区。

三、加强部队正规化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即由进行军事战争夺取政权,转变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防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为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为了适应军队建设任务的转变,1952年后,中央军委对军队实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和体制调整,在全军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先后颁布实行了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政治工作条例、部队训练大纲以及薪金制、军衔制、义务兵役制等,提高了全军的组织性、统一性和纪律性,为部队正规化、专业化训练提供了依据。

驻榆亚部队在结束大规模的军事战斗之后,即把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从过去单一的作战,逐步转变到正规化训练的轨道上来。从解放初期至1956年,大体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1年1月至1952年10月,主要是军事大练兵。

1951年1月,海南军区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党委书记冯白驹号召各驻军部队要做好战斗准备,开展一次军事大练兵。驻榆林部队在这一阶段,追剿土匪、打击敌伪特务和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的任务十分繁重,部队也较为分散。因此,部队主要利用执行任务的间隙,采取分训的方式进行练兵。主要内容是:在机关加强参谋业务学习和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参谋工作的计划性,提高机关业务工作能力;在连队则进行整顿军容风纪和进行制式教练,实施保卫海防的军事常识教育,提高部队适应海防前线的实战能力。8月,结合海南军区召开的军训会议,组织部队学习新颁布的内务、队列和纪律三大条令,进一步规范部队的正规化管理。这次练兵,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军事技术、战术素质,提高干部指挥和教育能力,以及部队在工作、生活上的逐步正规化,克服部队游击习气和不良作风,为部队正规化训练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从1952年10月至1956年底,转入正规化训练。

1952年10月,榆林区指挥部成立后,指挥部党委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正规化训练,把军事训练列入部队中心工作,军政一把手亲自抓,副职领导全力抓,使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要求、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有总结,保证了训练人员、内容、效果的落实。大力开展思想教育,使干部战士树立吃大苦、耐大劳、练为战的思想,提高练兵觉悟。每年开训前,首先进行动员教育,提高部队认识,摆正训练位置,积极投入训练。训练中,认真贯彻训练方针,发挥军事民主,开展群众性练兵。各部队还把政治工作做到训练场,针对战士思想情况和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发动战士,群策群力,突破难关,提高训练质量。为了突出实战的要求,指挥部每年都对部队军事训练作出部署,除落实训练大纲的规定和上级的训练指示外,每年都结合崖县的地形特点和作战任务,有侧重地选择与本地区作战任务相关的科目进行安排,使训练更加符合实战需要。在战术基本训练方面,坚持以防御课目训练为主,主要安排坑道防御、坚守要点防御、夺回目标反击、歼灭空降兵等方面的训练,提高部队防御作战能力。在机动作战方面,主要以提高部队山地野战能力为主,组织部队野营驻训和野营拉练。既组织部队徒步沿战时预定的机动道路进行机动,又组织部队翻山越岭,穿越丛林,提高部队在各种山地丛林中的机动作战能力。

各专业分队除完成共同课目训练外,还按专业完成技术战术专业课目训练。由于解放初期,部队装备器材还比较缺乏,许多专业分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器材和教具,保证训练顺利进行。步兵分队主要完成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工兵分队完成反空袭、架设桥梁、快速布雷的训练;通信分队完成架设电台、撤收、转移、行进间开设电台、收发电报、总机接转的训练;防化分队完成对受染地域侦察、化学观察哨、消毒等作业;炮兵分队完成炮兵基础、炮兵侦察、炮兵通信训练,重点进行射击训练;侦察分队突出应用训练,特别是在复杂条件下的适应和生存训练,培养侦察员孤胆作战、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通过正规化、专业化的军事训练,部队的专业技术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高,战斗力得到快速增强,在祖国的南疆边防线上,培养锻炼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天涯哨兵”。

四、国防设施建设

为加强海岸防卫,保证国防工程的建设,1952年11月,海南军区在榆林成立工兵第33支队,辖3个大队。1953年4月,又组建国防工程第3工区工程建筑处,隶属榆林区指挥部管理。是年,组建国防工程指挥部,隶属海南军区,负责崖县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统一管理。国防工程管理机构的相继组建,为开展大规模国防军事设施的修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1952年冬,榆林区指挥部开始进行国防工程建设准备,组织部队在沿海一线开展地形勘察,对设防地区和所修工事,进行选点定位。按照“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指导方针,琼南海防工程从1953年开始施工,先后投入大量兵力,在东从陵水分界洲、西至红塘岭的175公里海岸线上,组织了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建设。为了祖国的安全和南疆国防的巩固,广大干部战士不仅把热血和汗水洒在了国防线的建设上,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9年4月6日,第383团指战员在施工中发生塌方,6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南疆国防线是战士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南海长城。

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至1978年底,崖县防区纵深的骨干工程和前沿的要点工程配套基本完成,达到阵地完整、工事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清末在崖县建设的七大炮台,即大蛋港炮台、保平港炮台、三亚港炮台、榆林港炮台、赤岭炮台、桐栖炮台、望楼港炮台,随着大规模国防工程的建设,有的纳入整体国防防御体系,有的新建为现代化军事基地。

五、围歼国民党武装特务

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将海南作为“反攻大陆”的突破口之一,派遣小股武装特务或空投、或海上登陆,伺机在海南岛东山再起。

1950年7月,在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剿匪作战的时候,国民党台湾当局派遣国民党青年部参谋长黄俊带9名特务从昌感登陆,至榆三特区联络,收买散兵游勇,企图建立“反共游击区”。但他们还没来及组织起来,便被群众发现,全部被俘。

1952年5月11日晚,台湾国民党军派出3股特务共25人,乘飞机窜入海南上空,在岛内潜伏特务的接应下空投在崖县与感恩县交界的山区,其中1支空投到崖县境内。12日,驻九所镇的解放军和民兵接到空降特务的敌情报告后,迅速对空降地区实施包围。晚上10时,解放军和民兵与被围的特务展开战斗,当场击毙特务2名,俘虏1名。经审讯,被俘虏特务供出该股特务共10人,已突围3人,还有4人在解放军和民兵包围之中。13日夜,被包围的4名特务突围后向九所东北5千米的布告峒逃窜。15日,驻榆林的解放军独立27团团长率一个连的兵力赶到布告峒,县委书记、县长、公安局局长同时赶到,组成围剿指挥部。经研究分析,决定采取以班为单位,分路插进、步步紧逼的办法,扩大搜剿范围。17日,将4名被包围的特务在布告峒击毙。另外3名突围的特务于15日窜至乐东、崖县交界的狮子山一带,18日又窜到昌感、乐东交界的长湾乡尖峰岭一带。19日,解放军和民兵赶到长湾乡,发动当地民兵、群众控制要道,开展搜剿。23日,在尖峰岭顶将3名特务击毙。至此,空投到崖县境内的10名武装特务全部被歼被俘,缴获卡宾枪8支,无线电发报机1部。

围剿国民党空投武装特务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台湾当局对崖县地区的袭扰。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崖城召开庆功大会,表彰和嘉奖围歼特务有功的单位与个人。

为了做好经常性的对敌斗争,1953年9月,县委下发《关于目前对敌斗争紧急指示》,围绕开展海面空中武装敌人袭击的斗争进行全面部署,要求以区为单位,由各区人武部、驻地部队、派出所、民兵组成海空战斗队,打击登陆空投之敌。在沿海重要港口设立战斗哨位,加强监视和警戒;县公安队重点配合崖一区,确保县领导机关安全;各区委加强对民兵的审查教育,增强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心。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对于防止敌特侵袭,维护社会治安、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崖县地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海洋运输、对外贸易、交往合作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在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发展利益方面担负着特殊任务;在捍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的安全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军队和人民的期盼。因此,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后备力量,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防止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等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