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白沙黎族自治县

白沙黎族自治县

保加战斗遗址

    保加战斗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距阜龙乡8千米处的保加村边北面的一片丘陵坡地处,距白石岭东北角1000余米。
  
    1948年春,中共琼崖特委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把部队调到外线作战,以寻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年5月28日至6月2日,琼纵第三支队在南丰至那大的交通线一带攻打敌油麻窝、茶头村据点,战斗打得非常激烈。6月2日,攻打茶头村据点时,整整打了一整夜仍未结束,副总队长张世英、三支队副政委符志洛经商议后果断下令部队撤回白沙革命根据地阜龙乡保加村休整。部队撤回到保加村这天正好是端午节,群众欢欢喜喜地忙着包粽子,部队也忙着架锅造饭,全村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次日上午11时,驻琼国民党“剿共”总指挥曾杰率保安队一部几百人,由儋县的那大向白沙革命根据地阜龙乡保加村尾追而致。国民党保安队以重武器做掩护,向琼纵三支队驻地(保加村)发起猛烈进攻。三支队战士在一总队副总队长张世英、三支队副政委符志洛和副支队长冯位才的指挥下,利用村边的有利地形奋起反击,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打退了国民党保安队的进攻。击毙国民党琼崖“剿共”总指挥曾杰及所部官兵60多人,击伤60多人,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10支,六Ο炮炮弹80多发,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现在,保加战斗遗址原构筑的战壕、工事历经几十年的雨水风化,痕迹已全部消失。遗址处村民种有甘蔗、橡胶、木薯等农作物。

黄牛头田医院遗址

    黄牛头田医院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约7千米,在大村西南面500米处。
    1944年秋,为了保存我党革命队伍的有生力量,在白沙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建立山区革命根据地,更好地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进行的“大扫荡”,中共琼崖纵队第四支队深入白沙地区建立白沙革命根据地,驻扎在阜龙乡保加村和文头村。当时由于部队与国民党的“扫荡”军队时常发生战斗,负伤的战士较多,为了让受伤的战士得到更好的及时治疗和养伤,尽快恢复健康参加战斗,琼崖纵队便在临近的保加村和文头村的大村东面500米处建立战地医院,名为新田医院。医院建设没多久,因为战斗受伤的战士较多,且重伤者多,为了不被敌人发现,部队又把医院搬迁到大村西南面500米处更隐蔽的地方,并把医院名称改为黄牛头田医院。黄牛头田医院的建立,有利于琼崖纵队伤员的治疗得到保障,为琼崖纵队创造有生力量打好后方基础。
    目前,黄牛头田医院已不复存在。群众在遗址处种上橡胶,有一条可开大卡车的山路直通。

海山县政府驻地遗址

    海山县政府驻地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政府驻地东部约3.5千米,在邦溪镇南征村北面100米处。
1947年1月,中共白沙县工委并入中共琼崖西区临委。7月,中共白沙工委恢复。10月,琼纵第四支队第一大队配合县主力中队和地方民兵,围攻被敌人重新占据的白沙县城牙叉镇,守敌被困、挨打、惊惶失措,弃城而逃,牙叉镇再次解放。11月7日,白沙县民主政府在牙叉镇举行庆祝收复白沙县城大会,宣布白沙县重新回到人民手中。1948年2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琼崖区党委决定把白沙第二区辖下的加营、大堆、新市、什万、南万、思河等6个乡划给琼中县,决定划出白沙县三区、昌江二区、儋县三区,成立海山县,直属中共琼崖西区地委领导。驻地先设在一区打岳村,不久后迁到三区邦溪乡大石村(即南征村)。林王精任县委书记,兼任县长。后来由于革命斗争和工作形势的需要,于1949年2月20日琼崖区党委又决定撤销海山县政府,原来的白沙三区归属白沙县管辖,昌江二区归属昌江县管辖,儋县三区归属儋县管辖。     海山县政府驻地遗址现已被村民开发利用种上橡胶,公路直通。

那凡村地下交通站遗址

    那凡村地下交通站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城北面约7千米处的那凡村。

    1939年秋,日军侵占海南岛沿海各市县后,驻琼国民党及其军队,采取了退让和不抵抗的政策并把军政机构及其人员纷纷退入五指山区腹地,使琼崖大部分地区沦为敌占区。
    1940年春,中共琼崖党组织为抵抗日军的侵略,派王茂松、林士庆、陈家贤等人进入白沙的查苗、光雅、阜龙、牙叉、那凡等地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发动和组织群众对日斗争。根据对敌斗争和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需要,中共琼崖党组织1938年建立七坊高石村党支部后,又在那凡建立那凡―合口―马贺交通站党支部。交通站建立后,我党领导的琼纵四支队在儋州与白沙交界地带,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寻机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致使日军不敢轻易深入五指山纵深腹地,有效地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为我琼纵主力在外线作战起到了极好的配合作用,也为后来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
    那凡交通站党支部设于那凡村,其遗址位于村中小学旁边,原有的几间茅草房历经几十年的雨淋风化已荡然无存。在保卫交通站党支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琼纵四支队参谋长王力征的坟墓仍在支部遗址的旁边。

高石村交通站遗址
 
    高石村交通站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西北部约600米处。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儋县党组织先后派共产党员吴日辉、周凤鸣、王茂松(王昌)、林士庆、陈家贤等分别进入白沙县三区和一区进行革命活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组织群众抗日救亡斗争,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和发展党的组织。
   
    1938年冬,我党为了更好地使白沙地区人民群众有组织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经过周密部署,白沙三区(查苗、七坊、高石村)交通站党支部正式成立,隶属中共昌江西区委领导,成员有吴日辉、周凤鸣、周唐镇(黎族,又名周明)等三人,吴日辉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开展联络工作,主要与昌江、感恩、儋县的英显―高石―南丰线的情报联络,同时开展党的地下秘密组织活动。1941年8月,张开泰(琼崖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部撤离白沙后,交通站及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周唐镇同志被敌人杀害。而后的斗争形势日趋恶化,党支部书记吴日辉、专员周凤鸣同志先后逼迫撤离高石村交通站,高石村交通站及组织因此而解散。
  
    遗址原来的建筑是茅草房,现在是一片荒地,无人占用,公路直通。

琼崖纵队司令部遗址
    琼崖纵队司令部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北面8千米的文头山山坡处。

    1943年8月,震惊全琼的白沙起义爆发后,琼崖的革命斗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便于领导黎族苗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和开辟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1944年12月,琼崖特委、琼崖独立纵队司令部和琼崖东北民主政府领导机关从澄迈六芹山迁到白沙县阜龙乡文头村。随后,便立即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除奸反霸,减租减息运动,复办琼崖公学,发动黎族青年参军参战,扩大革命队伍,组织部队到前线作战,寻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取得胜利。白沙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为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把文头山附近的10多个村庄定为革命老区村庄,把阜龙乡定为革命根据地乡镇。2002年9月1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在文头村边树碑,确定文头山为阜龙革命根据地遗址,公布其为白沙黎族自治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琼崖特委牙叉会议遗址

    中共琼崖特委牙叉会议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西北面旁边处。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并在同日下午双方下达停战令。1月25日,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第八执行小组到达广州,调停广东内战和解决广东(包括琼崖)中共部队北撤问题。中共琼崖特委接到停战协定和停战令之后,立即发出《关于停止冲突巩固和平的指示》,要求党政军民严格遵守,切实做到:立即停止与国民党军队、政府冲突;停止破坏交通、电线;提高警惕,严防遭受意外损失和吃亏上当,如果国民党军队向我们进攻,则站在自卫立场上予以反击;在民主地区内,实施民主,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厉行教育。这些指示下达后,有些干部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认为和平即将到来,对敌人的内战阴谋缺乏警惕。针对这些情况,1月中旬,中共琼崖特委在白沙县城牙叉镇召开了扩大到机关党政军群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分析停战令公布后琼崖的形势“到底是战争为主流还是和平为主流的问题”。与会同志们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停战命令是由国共两党最高当局的领导人亲自签发的,是全国性的。既然是全国范围都必须停战,琼崖当然不能例外,而琼崖国民党最高当局也在本月14日下了停战命令,他们为顾全威信,也会遵守停战命令的。因此,在停战命令生效后,琼崖各地属于地方性的个别摩擦纠纷是会有的,但全琼性的冲突可能性很少。因此认为和平是当前的主流,应当力争和平。以庄田、李振亚等为代表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和平是我们所希望和努力争取的,但从国民党46军来琼后不断挑起的武装冲突事件来看,全面内战已迫在眉睫,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大量事实说明琼崖内战的不可避免性。自抗战胜利以来,全国内战危机日渐严重,在我们琼崖则是一直枪声不断。目前,46军正向我白沙根据地步步进逼,再不做好战争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我们就要吃大亏了。冯白驹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指出:和平对于我们来说,本是件大好事,力争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这种局面能不能争取?用什么办法去争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公敌蒋介石是不会轻易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既定方针的,十年内战时期如此,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如此。现在,他们又以和平为幌子,掩盖其准备发动内战的阴谋,这点我们要看清。从我们琼崖的情况看,更是越来越明显。国民党46军自从来琼后,不仅仅劫收了大量抗战胜利果实,还制造了一系列向我们进攻的严重事件。目前,他们又向我们白沙根据地逼进。可见j琼崖并不是什么和平为主流的问题,而是急需准备战争。如果不是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做好战争准备,就会犯错误。牙叉会议的召开,克服了党内、军内和平幻想的错误倾向,使全党全军对时局有了统一的认识。会后,特委作出了加紧准备自卫战争的决定。

    中共琼崖特委牙叉会议遗址现已建成居民住宅。

打克岭村战斗遗址

    打克岭村战斗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芭蕉村以东,岭脚村以西,打孔村、英歌村的西南面约3千米处。

    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要在白沙七坊一带山区进行大“扫荡”,目的是要除掉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当时,我游击队经常活动在打克岭一带地区。有一天,我地下联络员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有一股日军当日要对打克岭一带进行“扫荡”,并先进犯打克岭村。当时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陈振洪团长得知这一情况后,下令在打克岭村设下埋伏消灭来犯的日军,同时命令高亚利中队长带领20名游击队员,在日军必经之路的打克岭村附近打下埋伏等候日军的到来。晌午过后,仍不见日军人影,有些队员等不耐烦泄气了,但高亚利中队长鼓励大家要耐心,坚持待命。等候直至下午,有侦察员报告说,日军已从昌江石碌镇过马岭方向来了,正往我方埋伏圈方向走来。高亚利中队长听后,令大家做好消灭日军的战斗准备。当时游击队员们持的武器大部分是土粉药枪。不到半小时,敌军果然来了。当敌军已完全进入我游击队的埋伏圈时,高亚利看到战斗时机成熟,便一声令下,队员们一齐向敌军猛烈开火射击。日军突然听到枪声大作,慌得乱作一团,并无目标地向我游击队反射,双方交火相持大约半个多钟头,但敌人在明处,我游击队员在暗处,并利用熟悉有利的地形条件,左右攻击,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敌人见势不妙狼狈逃跑,我游击队员乘胜追击,直到天黑见不到敌人才撤回。这次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共打死敌人5人,我20名游击队员无一伤亡。
    打克岭村战斗遗址,原来是个有10几户人家的村庄,海南解放后早已搬迁,现在是片橡胶地,有山路可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先锋营集结地纪念碑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先锋营集结地纪念碑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芭蕉村与新村交接的一片丘陵坡地处。

    1950年3月6日下午,担负解放海南岛主攻部队之一的40军118师352团的渡海先锋营,在白马井以南4千米处登陆后,与前往接应的琼崖纵队第一总队汇合一起,随后在1 18师参谋长苟在松、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琼纵第一总队队长陈球光的指挥下向白沙革命根据地的阜龙乡集结,是日午夜到达阜龙乡芭蕉村,部队驻扎在芭蕉村与新村交接间的坡地处。3月12日,白沙县民主政府在部队的驻地召开“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先锋营大会”,118师参谋长苟在松、琼纵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第一总队队长陈球光分别在大会上讲话,王茂松县长代表白沙县委、县政府“把人民救星”红旗赠给渡海先锋营。会后,先锋营即向五指山革命根据地进发。集结地遗址是块平坦草地,部队撤走后,没留下任何物件。后来村民在遗址地处种有甘蔗、橡胶、木薯等农作物。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在该处盖起了一所初级小学,2008年政府在小学的院子里设立纪念碑作为永久性纪念场所。

荣邦乡俄朗村革命根据地遗址

    荣邦乡俄朗村革命根据地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西部约3.5千米处。

    1944年期间,日本侵略军为了清除琼崖境内的革命武装力量,对我琼崖境内进行残暴的大扫荡。琼崖特委和琼崖纵队为了更好地抗击日军的扫荡,在荣邦乡俄朗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派小分队驻扎根据地,根据地指挥部设在俄朗村西边大榕树旁边。根据地建立后,充分利用和发挥根据地的堡垒作用,在荣邦一带地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深入到每个村寨散发抗日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并发动人民群众支持抗战,不少爱国热血青年纷纷自愿报名参加红军,投身到抗日战场,英勇杀敌。解放战争期间,革命根据地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根据地设立了战地医院,受伤的战士得到很好的治疗养伤,为前线提供坚强的后方保障。

    荣邦乡俄朗村革命根据地遗址还是现在的俄朗村,原来村民的住房是茅草房,现在全是瓦房,交通很便捷,水泥公路直通。

邦溪镇付俄岭十一烈士墓

    邦溪镇付俄岭十一烈士墓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南部约4千米处,付俄村南面约800米的付俄岭东面山脚下。

    1948年秋,琼崖纵队在儋州海头、邦溪、昌江和七坊一带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斗。为了在短时间内及时治疗战斗中受伤的战士,琼崖三区党委决定在既安全隐蔽不易被发现而又离前线较近的付俄村建立临时卫生所。在该临时卫生所里,当时有11名战士因受伤严重,医治无效而牺牲。因战争形势紧张,无法将牺牲的烈士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区委决定作集体安葬,于是在付俄岭山脚下把吴克龙等11名烈士集体安葬。

    1984年4月4日,白沙县邦溪区人民政府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烈士墓,便立了纪念碑。烈士墓现在保存一般,但交通不便,只有小山路可通行。

保加烈士墓

    保加烈士墓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西北面7千米处白石岭脚下。

    1948年6月3日,驻琼国民党“剿共”总指挥曾杰,率保安队100多人,从儋县那大向白沙一区阜龙乡革命根据地进犯。是日上午11点,国民党保安队以重武器作掩护,向琼崖纵队三支队驻地(保加村)发起猛烈进攻。战士们在总队副队长张世英、三支队政委符志洛的指挥下,奋勇杀敌,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打退了保安队的进攻,击毙击伤保安队官兵120多人,缴获轻重武器和弹药一批。在战斗中琼纵战士伤亡10余人,长眠于保加村附近的岭脚下。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为了悼念在保加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每年清明时节都有部分群众志愿到墓地扫墓表示悼念。现在,墓地周围种有橡胶、甘蔗等农作物。

王力征烈士墓

    王力征烈士墓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距县城北面约15千米的那凡村旁。

    王力征( 1909-1944),原名王道显,今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茄芮村委会东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1月,赴南京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34年2月,毕业回乡。1935年春,在湖东村小学任教师。同年3月,由黄魂介绍入党,不久任中共湖东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12月5日,参加琼崖红军云龙改编,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第二中队第二小队长。后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长,独立总队第三大队随营军政干部训练班班长,独立总队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政治队队长,独立总队第四支队参谋长。1944年6月,在白沙那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5岁。

    2005年7月,为纪念王力征的英雄事迹,白沙县人民政府在那凡村修建了王力征烈士墓,树立碑文,以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
王力征烈士墓为水泥结构,保护良好。

方香烈士陵园

    方香烈士陵园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城东南面看牛山上。
   
    1950年3月6-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118师352团渡海先锋营在白沙革命根据地阜龙乡集结后,兵分两路向五指山进兵,一路从阜龙经那凡、合口、罗任进入红毛乡,二路从阜龙经牙叉、元门、什运进入红毛乡。二路队伍携带的伤员到达白沙乡方香村时,分别安置在符亚利(农会主席)和符亚弟等人家中疗伤。当地群众对待解放军伤病员如亲人一般,把家里好吃的食物拿出招待伤病员,还发动群众下河捕鱼给伤病员增补营养。最后有4位伤势较重的解放军战士因医治无效牺牲,为解放海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地党组织把他们集体安葬在方香村附近的东面坡上。

    2005年7月,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4位烈士,建造了墓地陵园,立碑纪念。目前,陵园保护完整。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