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创办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创办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第三节

创办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一、中央对发展天然橡胶业的决策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更加严厉的封锁禁运,橡胶被列为主要禁运的战略物资之一。此时中国的天然橡胶基本依赖从国外进口。为粉碎西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阴谋,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发展新中国橡胶事业的战略决策。同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急需大量天然橡胶原料。1950年中苏会谈时,毛泽东和斯大林签定了《中苏联合发展天然橡胶的协议》,确定3年之内在中国种植橡胶800万亩,1959年开始向苏联出口橡胶。因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橡胶事业是国际事业,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1950年11月至1951年5月,广东省、国家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橡胶考察团、橡胶督导团和综合考察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亲自带领苏联专家组,到海南和雷州半岛考察橡胶资源和橡胶生产情况,制定橡胶业发展计划。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对华南地区种植橡胶问题作出部署。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要求自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的速度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5个省区种植巴西橡胶及印度橡胶770万亩(海南岛任务另定),争取10年后,每年产胶量达10万吨的目标。同时,中央决定,由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建立橡胶生产基地工作,由叶剑英直接领导华南地区大面积植胶工作。

  1951年11月,作为华南橡胶垦殖基地指挥决策机构的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次年迁至湛江市),下辖高雷、广西、海南三大垦区。叶剑英兼任局长,李嘉人、陈漫远、易秀湘、冯白驹兼任副局长。

  二、发展天然橡胶业的最初努力

  海南岛地处热带,是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宝地。自清朝末年起,海南就有爱国华侨和志士仁人从事橡胶树的引进、垦殖工作。1906年华侨何麟书从马来亚引进橡胶树苗,并在乐会、定安两县交界处创办琼安垦务公司垦荒种植橡胶。到1949年,全岛的橡胶种植规模有3.63万亩、106.65万株,分布在12个县的2343个胶园中。根据中共中央作出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1950年9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发出通知,号召为种植600万株橡胶苗而努力,同时颁布橡胶树育苗贷款办法,用信用贷款扶助私营橡胶园经营,鼓励发展橡胶种植业。10月2日,海南军政委员会把发展天然橡胶生产“列为海南建设事业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和海南农业的“首要任务”,确定对橡胶事业实行“大力恢复,大量发展,以国营为领导,扶助民营为主,有计划地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0日,冯白驹在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以恢复和发展树胶为主,把海南岛变成一个树胶岛”的构想。12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发布布告,适合于垦殖橡胶的林地规定了暂行处理办法,同时还颁布《关于私营垦殖橡胶暂行办法与决定》,对私营垦殖橡胶的发展和奖励作出明确规定。

  为加强橡胶事业的管理,海南军政委员会在农林处内设橡胶科。1951年1月,橡胶科升格为橡胶垦殖处,1952年改名为海南行署橡胶垦殖处。其任务是摸清已有橡胶园情况,组织恢复生产,依法没收官僚资本家的橡胶园归国家所有,给农民发放橡胶育苗贷款以及筹建地方国营橡胶垦殖场等。

  1951年初,国家开始拨出专款发展橡胶生产,建立了坡塘、南太、南桥、木排、美文等5个国营橡胶垦殖场。4月,发放贷款5万元,支持226户胶农恢复生产。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海南的公私胶园绝大部分恢复起来,并改进割胶技术,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制胶质量,新增种植胶树的工作也顺利进行。

  三、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和橡胶业的发展

  1952年1月1日,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海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冯白驹兼任局长,局机关驻海口市,领导全岛橡胶垦殖开发工作。8月,为加快海南岛橡胶垦殖的开发,中央军委决定原驻广西宾阳军分区152师师部和直属队与海南军区26团、27团、28团等3个团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简称林一师),师长曾庆祯,师政委王昌虎,共7600多人,投入海南农垦的创业与建设。10月18日,海南垦殖分局与林一师合并,由冯白驹兼任局长,肖焕辉、曾庆祯、王昌虎、马哲武、陈克文、林明、江洪洲兼任副局长。林一师番号于1954年4月撤销。

  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后,海南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垦殖,橡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和华南分局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围绕橡胶事业的发展,海南垦殖分局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备、训练干部,组织垦殖队伍。为适应大规模垦荒种植橡胶需要,农垦创建初期,除林一师的官兵外,还从广东、广西等地招聘农工4.39万人,从外省调入地方干部100余人,接收1700多名广东和海南土改队干部,并接受和安置一批归国华侨和大中专毕业生。这一支由解放军、农民、知识分子、海外华侨和社会青年组成的农垦大军迅即开赴深山老林,搭建茅屋,艰苦创业,成为海南第一批“农垦人”。

  二是建立指挥管理系统,大规模组织开垦荒地种植橡胶。海南垦殖分局建立后,在调动、集中垦殖队伍的同时,有计划地指挥组织建立垦殖场(1957年后改称农场),并在有垦殖任务的县设立垦殖所,管理所辖范围内的垦殖场,形成了垦殖分局、垦殖所和垦殖场3级管理系统。1952年接管解放前原有的一批老胶园和1951年建立的5个垦殖场,当年又新建39个垦殖场。1953年初,华南垦殖局决定把发展橡胶的重点从湛江转移到海南,集中人力、资金和机械设备加快海南垦殖场的建设。1953年1月至4月,新建90个垦殖场。由于发展过快、管理跟不上,新建的38个场不久就被撤销。至1953年6月,海南垦殖分局下辖13个垦殖所、92个垦殖场、6个拖拉机站、一所医院、一所干部学校。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从1952年2月至1953年2月,华南开荒总任务为420万亩,其中,高雷、广西垦区分别为220万亩和80万亩,海南垦区为120万亩。当年,按照华南垦殖局制定的橡胶宜林地选择标准,在海南10个县全面进行勘察,选出植胶地429万亩。1952年至1953年的两年中,海南农垦在政府划拨的137.47万亩土地(主要是荒山荒地)上,开垦了91.88万亩。

  三是采种育苗,种植胶树。1952年2月,华南垦殖局作出“千方百计增产种子、育好胶苗”的部署,要求1952年度在80万株橡胶树母树中采集橡胶种子128万斤,到1953年3月完成500万亩定植任务。随即组织育种工作队,并在联昌胶园组建海南那大研究站,作为全国第一个橡胶选育种研究单位。承担采种任务的林一师,当年8月作出《关于开展采集橡胶树种子立功运动的决定》,发动全师人员参加采集橡胶树种工作。在“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一株橡胶,一颗心”的口号鼓舞下,当年共采集胶种86.6万斤。在采集胶种的竞赛活动中,涌现出565名功臣模范,10个模范班、排、连。采集的种子大部分供应高雷垦区,海南自身只留下2.90万斤,育成胶苗195.7万株,同时利用往年自落种子繁育了“野生苗”145.7万株,基本上满足了海南橡胶定植需要。到1953年上半年,在大开荒90多万亩的同时,海南垦区共种植橡胶树36.95万亩,营造防风林2万多亩。

  海南垦区的建设,对巩固国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给华南垦殖局首届英模大会题词:“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