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引 言

引 言

 

    昌江县位于海南岛西部,地处昌化江下游北岸,东南与乐东县毗邻,西南和东方市以昌化江为界,西临北部湾,东北接白沙县,西北隔珠碧江与儋州相望,黎、苗、汉等民族在此聚居。昌江是昌化江的简称,因昌化江而得名。海南解放前夕,昌江县(包括今属东方市辖的部分区域)人口约5万人。

    昌江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出土的石器和陶片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这说明至少在四千多年以前,昌江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昌江县境在秦代属象郡地之外徼。西汉武帝元封元年,设至来县,属儋耳郡辖。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至来县分置出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县治在今昌化镇旧县村。此为昌化县之渊源,本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此开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废昌化军复置儋州,辖义伦、昌化、感恩三县,隶属广东琼州府。光绪年间升崖州为直隶州,昌化县属崖州直隶州。1914年,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

    民国时期的昌江县位于晶化江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东跨黎峒,西临大海,南接感恩,北抵儋县,东西广120里,南北袤150里,面积约5601方里,县治昌化城(详见1933年昌江县版图)。它分置4个自治区,抗日战争时期改置3个自治区,分别称昌江第一区、昌江第二区、昌江第三区。昌江第一区和第第三区位于昌化江下游两岸和感恩县界以北的地区。位于昌一区的英显村,是抗日战争中期中共昌感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昌江县与全国各地一样,长期陷于缓慢的发展中,虽然地处美丽富饶的琼崖福地,但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剥削之下,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据方志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全县耕地120顷,每年要纳田赋(计银)2315.5两。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年征收糖、熟荒及渔业等税计1518.2两。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终年大旱,官府仍不顾人民死活,增加150顷农田所纳的田赋,迫使民众逃荒至黎峒。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连年大旱,五谷失收,昌化米价腾贵,百姓靠食茹草,饮清水生存。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后期,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已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劳动人民处于苦难之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外国侵略军入侵中国沿海的许多地区,进行烧杀掳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封建主义与广大农民的矛盾,转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将海南岛开辟为所谓“国际商埠”。从此帝国主义的铁蹄恣意践踏琼崖大地。帝国主义一染指琼崖,就利用各种渠道向琼崖各地渗透,进行侵略。他们开办洋行,倾销洋货,搜集情报,勘查资源,从经济上进行掠夺。同治四年(1865年)农历十二月,英国人通过香山县监生林腾汉疏通广东巡抚,骗取石碌矿山开采权,并由林腾汉当向导,伺机侵入昌化县石碌山试探,终因遭到当地仁人志士和民众的反对而罢休。但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再次向外商出卖石碌矿山开采权,给帝国主义掠夺矿产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许多中国人被招募到矿山,成了他们奴役的廉价劳工。广大劳工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劳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史料记载,在一次矿道施工时,因土石崩塌,就有200余名民工被活活压死。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之下,昌化经济、文化落后,人民长期处于受奴役和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

 

    昌江县民风淳朴,百姓能吃苦耐劳,富有正义感和革命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昌江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他们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的反抗。早在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倭寇侵扰昌化城,明指挥徐茂、李桂等就率军民兴筑军城作阵地,领导昌化人民抗御倭寇。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倭寇攻陷儋州、昌化,指挥高升等率众抵御。这些斗争为昌江人民最早抗御外敌人侵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黎族首领符南蛇组织黎族群众300余人起义,抵制朝廷暴政,围攻昌化千户所,震惊了两广总督。当局派毛锐率两广10万官兵会同周运率昌化县县兵合力围剿,起义黎民遭杀伤者甚众,首领符南蛇中箭身亡,起义终被镇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崖州知州加重五指山区熟黎徭役,黎酋那燕率领黎族群众揭竿起义,昌化与感恩、崖州等地的黎族同胞积极响应,引起崖州封建统治者恐慌。清道光十年(1830年),崖州黎族首领张红发、韦色荣率众起义,昌化、感恩、儋州、定安、临高诸县黎族人民群众起义响应,终因遭到总督李鸿宝及提督刘荣庆、副将邓旋启等调兵分道进剿而失败。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分裂、混战的苦难深渊中。1916529日,昌江县的黎族人民不满官府的反动统治,聚众造反,曾一度攻占昌化城,打开监狱,释放“囚犯”。知事刘鼎在仓皇逃命中遗失县印。

    上述斗争体现了昌江人民的反抗精神,同时给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些义举都没有取得最后成功,劳动人民始终没有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悲苦境地。

1917年夏初,早年到广州当兵的青年军官卢智泰(姜网村人)返回故乡昌江。他见识较广,思想开明,反对愚昧和迷信,主张打倒旧礼教,力图革新,深得民心。被时任知县的刘鼎聘为县警卫警长后,他利用公务之便,教育动员农民剪去长辫子,废除旧式服装,同时他还主张民主,将县城税收房改为“议事所”。这些革旧图新的义举给昌江这滩“死水”带来了微澜。   

191954日,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震撼了中国大地,也唤起了琼崖人民的新觉醒。一批有救国救民抱负的昌江籍先进青年,如刘开汉、符倬云、史丹、周业广、黄清霞、林超宇、戴恩民、林建功、陶世民、赵郑农、赵光矩、陈岩、文宝庆、林超常、周珠江、桂树魁、钟升恒等相继到上海、广州、杭州、宁波、香港等地求学,接受新思潮的启迪,追求民主,探索革命真理。这些人成了日后昌江革命的种子。

    从此以后,昌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革命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关闭本页